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圆觉经讲记:随顺觉性有五渐次

清净慧菩萨——随顺觉性有五渐次

一、于圆觉迷实有幻化,除幻妄功用有五渐次

清净慧菩萨因心清净具足智慧而称名,心无贪瞋等妄念,就能定心清净,心于识境不妄想分别,则本具智慧能现前心从凡入圣的修行就是要清净慧——随顺觉性,所以本章是清净慧菩萨为诸来一切法众问佛: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

佛回答:(1)圆觉自性无取无证,众生菩萨性自平等。(2)未灭妄功用时见有渐次,有五种随顺觉性,即凡夫随顺觉性、未登地菩萨随顺觉性、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如来随顺觉性、禅师随顺觉性。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圆觉经》)

清净慧菩萨赞叹佛大慈大悲,广说圆觉法门如是不思议事,即圆觉妙心,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愿为诸来一切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圆觉经》)

清净慧菩萨代众生问佛:“希望佛为参与此法会的一切法众,重新宣说佛的圆满觉性,一切众生以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的法,到底有什么差别?令末世众生,听到圆觉圣教而随顺开悟,循序渐次能入清净圆觉。”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圆觉经》)

佛听了,赞叹清净慧菩萨能够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圆觉法门的渐修次第。

二、圆觉自性无取无证,凡夫、菩萨性自平等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圆觉经》)

依本经说:“一切法本来是圆觉所显现的”,所以一切法具有圆满觉性而成就因果不乱,此圆满觉性非佛专有,也不因为众生转迷成悟之后才有,也不是因缘法组合成,圆觉本来没有自性——非性。然而,凡夫迷惑而见到圆觉所显现的法是有烦恼、修行、证悟、凡夫、圣者等迷悟差别的自性。圆觉自性虽非性,凡夫种种分别佛的圆觉的自性而见性有。于是佛说圆觉之“性有”是互相遍满,无自他性可得,佛依迷惑者而说圆觉显现虽是性有,然其本质非性

“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佛循着众生觉悟的差别,本具的圆觉法性非性,说有智慧的差别性。然而,当圆觉妙心显现流转六道,非性显现的缘故,所以无能取所取;当圆觉妙心显现清净佛果,亦非性显现的缘故,所以无能证所证,亦无取证次第可得。即一切法本是觉性所显,此性非自非他,所谓非性即此觉性不属有无之性,因众生执有性,所以说“有觉性,一切法在觉中”。那么,此觉性的踪迹何处可寻?踪迹就是:(1)有情众生之见闻觉知,即此觉性所显现。(2)无情器世间互相作用的万有引力或自然现象,即此觉性所显现。

由于圆觉妙心而显现一切法,凡夫不知万法自体本具觉性,所以一切因果宛然无误,于是外道名之为天、无极、上帝、梵,以为有个主人在主宰一切法的运作在这本具觉性的一切法互相影响变化过程中,没有一个法是独立活动的,都是(因觉性才能)互相因缘,于是佛对修道的凡夫说生灭万法皆空,对证悟的圣者则说本非生灭无一法可得,对菩萨说非相非性的觉性圆满显现。在凡夫所见的因缘里,也能观察到觉性圆满显现,就以细胞来说,学圆觉法门应如此思惟:我身上的细胞知道我依靠它而存在,我也知道它,彼此全然觉知对方,因为一切法互相含容、周遍,我与细胞是一体无二圆满觉知的显现,并无独立的法与万法分离而成为细胞或我,细胞与我是如此,我与万物亦如是。所以说,圆觉妙心性自平等。不可再像过去依分别心执取,认为有与其他法分离的众生或细胞,认为有迷惑者

因为一切法是圆觉妙心所显,所以最微细的细胞也知道全体的你在活动,现在科学家复制了克隆羊,已足够说明这点。你的身心也是圆觉所显,当然也知道你身上细胞的活动,但是你说你不知道。如果你不知道它们,又怎能控制自己的手?其实你是知道身上所有的细胞,不然的话,身上的细胞无法和您相依为命。但是我们不以为然!我们迷惑于有限的感官而认为:我不知道身上的细胞在做什么。

在佛还没有出世之前,世人不知道如何觉悟与解脱生死;佛出世以后,才知道什么是觉悟。但是,觉性本具本无摇动,不因证悟而有,犹如身上的全体细胞对你的认同从未迷失过。就在因果幻化当下的你,虽然某些烦恼说我在迷惑中,然而,圆觉妙心从未迷失过,一切法都周遍法界,都本具觉性;你也是一切法,也本具觉性。但是你认为“我”是不觉的,佛才是觉的,就分别出种种的差别

在这圆觉妙心所显现中,凡夫分别有所谓的凡夫、圣人,然后说凡夫是迷惑者。然而本经说,不但迷惑的凡夫是圆觉显现,觉悟的佛、圣人也是圆觉显现。若对圆觉教法有信心,则应学习:观细胞、众生、万法是互相含摄地遍满法界,本无独立的细胞、众生、万法,本来亦无迷惑的我。

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圆觉经》)

于本是圆觉的实相中,一切法都在觉中,没有人、我、菩萨、众生等差别相。“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原来菩萨、众生等差别相,皆是对圆觉妙心迷惑无知,而见到的幻化相,当不再迷惑时则幻化灭,只见一切法全体圆满无二无差别相。众生虚妄识境里所见因缘幻化过程,对佛的智境而言,是圆觉妙心的智慧光明显现。当菩萨真正证悟圆觉妙心,幻化的相灭了,就不见有能够取证圆觉者,只见智慧光明的平等无二的显现。因为一切本来就在觉中,证悟圆觉者的本身就是觉,没有谁觉与谁被觉的差别。犹如眼根,不能看见眼根本身,以眼根之见比喻觉性,“性自平等,无平等者”,迷惑者是由比较不同法而得到平等的慨念,然而,圆觉自性本来就是平等性,平等性中无一法可得,就无平等可比较了

三、妄功用时有渐次,故有五种随顺觉性

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圆觉经》)

对于迷惑颠倒的众生而言,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欲灭一切幻化犹未灭之间,起虚妄心去修行用功,于是分别出证悟高低。以本段经文的圆觉道理来说,所有灭除幻化的用功都是虚妄的。为什么呢?因为本来都在觉中,还要用功修行以达到觉吗圆觉本无种性差别,迷时用功灭除幻化的心是有差别的,于是众生在迷惑中修虚妄的果位,才见到圆觉有证悟高低差别觉悟的圆觉实相时叫做“得如来寂灭随顺”,一旦证得与佛一样的寂灭随顺,就知道其实是没有寂灭,也没有所谓证悟寂灭的人。

1. 以净解为自障碍的凡夫随顺觉性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着五欲。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圆觉经》)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妄想我”是思想上执著我,即我见;“爱我者”是行为上贪爱自我,即我爱,也称为我执。有此两种烦恼,“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着五欲”,从来不曾知道自心念念生灭,心就随苦乐境转而生起憎、爱,进一步执著五欲五欲有二种:(1)从五根得来的色、声、香、味、触为细五欲;(2)财、色、名、食、睡为粗五欲。此处是指细五欲。

“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如果遇到好的道友、善知识教导使其觉悟到:一切法本来清净圆觉遍满,本性是不生不的因此发明起灭,即明了悟知生灭是妄识所见之理,“即知此生性自劳虑”,便知原来妄识制造劳虑妄想,即妄识执有生灭的妄识本性。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圆觉经》)

我们可从法界的性相来观察法界,法界性是自性本来清净、如如不动、寂灭无生;法界相是万法显现本无相、互相含摄、觉遍十方、光明大乐凡夫迷执法界相、见法界性之无常识境,罗汉舍弃法界相、见法界性之寂灭智境,菩萨游戏法界相、见法界性之幻化识境,诸佛圆满觉悟法界性相无二,识境智境皆是一心光明庄严净土如果不迷识境幻相,就能觉悟智境唯是一心圆满的清净法界,也称为证悟法身——法界清净相,比如阿罗汉只见法界清净分,已不被幻化识境所迷惑,但还未见圆觉妙心的庄严无二显现,即未证悟报身——法界显现圆满相。所以,若舍有为相而见性者,只能见法身,则无法圆满佛果,无法像诸佛那样,能入一切众生的有为心想中,于凡夫识境种种示现。为何诸佛能如此?因为菩萨不舍一切法觉悟一切心,证得一切法互相含摄周遍圆满的缘故。

既然法界本清净,那么,只要定心清净,心无杂念就能感觉到少分法界一心的清净光明觉受,比如入四禅八定。但是,定心无杂念的清净觉受并未离幻化识境。

上一段说众生迷惑于法界所显万法,产生识境的见闻觉知,因此而见法界是污染不净的,那是指不修行的一般凡夫。现在进一步说当劳虑永断时,就能觉悟法界本净。经文说,有些人觉得生死是妄想劳虑,于是断除妄想劳虑,于是进入色界或无色界,由于定心清净就能“得法界净”,即感觉到一分的法界清净觉受“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此人以劳虑永断的清净心为修道目的,这见解就是净解,于是被此净解障碍。为什么呢?由于劳虑永断只是定心清净断除妄想,是染净对立而离妄念的清净,所以称为净解。有对立,所以于圆觉而不自在

如此修清净心的修行者,“此名凡夫随顺觉性”,清净心不是智慧,所以无法解脱为何说是随顺觉性?这是因为清净心是朝向觉悟必经之路,所以说他随顺觉性他虽然进入禅定境界,对圆觉法性本具清净有少分觉受,由于只是离妄想不净而进入舍念清净,所以于圆觉还是不自在这类凡夫随顺觉性,可以是外道或学声闻的凡夫,也可以是初发心的凡夫菩萨,此时执取清净行当成觉悟的目标,所以称为净解

2. 断解碍住觉碍的地前菩萨随顺觉性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圆觉经》)

按佛教的修行道路,达到前面的定心清净还不够,还要清理思想上的不净——处理种种邪见,比如认为有常、乐、我、净的想法在小乘是知见不净,再比如认为苦、空、无常、无我真实不虚是大乘的知见不净,那么,凡夫随顺觉性的净解,只是心清净不是知见清净。

前一段落是指凡夫,从此段落以下是开示菩萨的不同修行阶段,所以说“善男子,一切菩萨”。菩萨达到无劳虑的定心清净后,发现自己还有种种知见,如业感缘起、阿赖耶识缘起、性空缘起、真如缘起等各宗各派的佛法见解,他会从中选一为清净知见。然而,一有知见就有见解上的障碍一切菩萨有“见解为碍”就是指初学圆觉法门的菩萨,虽然明白圆觉妙心本来清净、互相含摄、觉遍十方、光明大乐的道理,但此圆觉清净见,落入思惟心之见解,会障碍证入离言智境。

学圆觉法门的菩萨“虽断解碍”,已断除净心的净解,也断除见解的解碍,但此时菩萨还未悟圆觉,因为其心“犹住见觉”,即见心念念住在觉中本是全体圆满的无二觉性,却见有觉悟的心在觉中,一旦另有觉悟的心与万法分离,就是觉悟不圆满,所以说“觉碍为碍,而不自在”原因是还有不觉之处——心外之法,这就有所知障的迷惑,因此才会执取万法中有觉悟的心。

“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未入地菩萨是初地之前的地前菩萨,也称为未登地菩萨地前菩萨见到有觉悟的心在觉中,因为觉悟局限在觉悟的心,未觉遍一切,所以觉不圆满。那么,地前菩萨应修什么法门?应该修第八章《辩音菩萨》所说的二十五定轮,因为该章的经文说:“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未觉幻力就是未觉悟的地前菩萨地前菩萨的根机可分上中下三根,上根就是十回向的菩萨,中根就是十行的菩萨,下根就是十信的菩萨。

3. 灭碍至无灭碍的登地菩萨随顺觉性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圆觉经》)

前面一段经文提到修行的障碍有凡夫被净碍、初学菩萨被解碍、未登地菩萨被觉碍,皆是迷识境而有心、境对立当菩萨继续修就会发现“有照有觉俱名障碍”,“照”是镜照像,这里的照即心照境,当修行人在修行观察,“有照”就是有能观察的心与所观察的法,“有觉”是有觉悟心在观照;有观照、有觉悟的心,都是证悟圆觉的障碍

“是故菩萨常觉不住”,此菩萨觉悟到——法本来圆觉遍满一切法,不再执取有智慧常觉照——不住在觉中,即不见有觉悟的心“常觉”与“住在觉中”是不一样的,住在觉中是心分别有觉与不觉之差别,于是避免落入不觉而住觉这一方,乃至见到众生未觉而自己在觉中常觉则见到一切都在觉中,不见有未觉之处,所以心若常觉,则无觉处可得、可住于是“照与照者同时寂灭”,此时菩萨觉悟心、境无二相,于是能照的觉与所照的法同时寂灭,有此觉悟者至少是初地菩萨说到照与照者同时寂灭,我要提醒大家:“觉悟不是境灭心不灭,而是迷时见生灭,于是心境俱生灭,觉悟时证无生灭,于是心境俱无生灭。”所以,不可以说:“声灭闻性不灭而能继续听闻”,必须说:“只要见闻有一差别法则有生灭法,于是闻性见性俱见生灭。”

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圆觉经》)

以下是以譬喻说明。譬如有人自己砍断其头,头未断时能砍者是本人,头断了就没有能砍的本人。此譬喻之意是,照与照者是一起灭的,头一断了,头和身体各不相属,那时也没有砍的人了“则以碍心,自灭诸碍”,这类菩萨知道有照有觉,就有心、境对立,有照有觉都是障碍,此时菩萨的修行,就以有照有觉的碍心灭有照有觉“碍已断灭,无灭碍者”,当菩萨放下有照有觉的碍心,碍心妨碍觉悟——灭碍,碍心灭时则一切寂灭无碍。于是“照与照者同时寂灭”,无灭碍者就是照者寂灭这与前面说过以幻修幻,幻灭以后没有灭幻的人一样。按经文说,以碍心自灭诸碍是属于渐除,碍已断灭无灭碍者是属于顿断,可见本经同意修时是渐修,悟时是顿悟。换句话说,以生灭妄心除生灭心是渐修渐灭,此乃生灭之灭非真灭;证悟无生(断首无二次)是顿见,此无生灭真寂灭。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圆觉经》)

于是明了“修多罗教,如标月指”,佛以语言所阐释的经教,如同指着月亮的手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如果因手指而看到月亮,则知标月之指不是月亮。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标月指。

“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常觉不住的菩萨是已入地者随顺觉性。菩萨入地也称为登地菩萨,即证悟了初地乃至十地菩萨果位,初地以前住在觉中,初地以后是常在觉中。觉悟之理就有如标月指,悟后理就没有用处了,意思是,不再以道理为真实。

登地菩萨已经断首见月,从常觉不住顿悟寂灭,已觉悟无有不觉之处,但是,菩萨觉悟的圆觉周遍,只局限在自己所知境界里法界本无自他大小范围,但菩萨未圆满觉悟法界,只觉悟菩萨所知范围的法界,此即所谓菩萨的所知障。接下来菩萨必须破除所知障,最后如实知见真实佛身——报身圆觉遍满法界,无不觉之处。那么,登地菩萨应当修什么法门?就是第七章《威德自在菩萨》所说的: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这三法门,这在第八章《辩音菩萨》有进一步的说明。

4. 一切障碍即究竟觉的如来随顺觉性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圆觉经》)

佛觉悟到无不觉之处,所以“一切障碍即究竟觉”,任何的清净法与障碍法本来就在究竟觉中。一切障碍是指迷惑者所见之法,如轮转、生、老、病、死,身心等识境,乃至一切烦恼及恶法。然而佛已觉悟到这些识境本非障碍,本是觉性的流露,是觉性如此显现而达到究竟圆满若修行人觉悟至此,见到恶法、地狱、烦恼都是觉性的流露——清净法,此时才是真正见到圆觉遍满法界——无不觉不净之处

“得念、失念无非解脱”,得念是保持着正念,失念是打妄想而失去正念,佛觉悟到凡夫的正念或失念,念念本自解脱。其实每一个心念生后,就灭掉了,谁也不曾束缚谁,事实本来就是如此,但是我们认为被烦恼心束缚了。即不论善恶,自有其生起的因缘,不过是因果法则在变化,里面没有实在的人我,也没有实在的烦恼或非烦恼。也因为正念、妄念,念念都是圆觉所显现,本无生死,所以说毕竟解脱。比如被批评觉得心烦,被称赞而心乐,其实,心烦或心乐的本质是无我的因缘变化,这都是圆觉所显现,不必以正念制止妄念只要追求正念说明还有我执,事实上,此烦恼心一向是无人我,是圆觉妙心自在的因缘幻化佛的智慧看到一切法本来就在解脱中。为什么呢?因为一切因缘法本性空,无作者与受者,无被绑与能绑者

“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成法是成就某些善法——生见,破法是破坏一些善法——灭见见法见生灭是迷者妄见,万法本是一体的法界一心无二显现,显现本无生灭相,所以本寂静,皆名涅槃凡夫识境所知的生灭是妄见生灭,其实没有实在的法在生灭。迷惑者所见之有法、有生、有灭,在佛的智慧所见,本来就是涅槃妙心。

“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般若是指出世间的智慧。此处说智慧与愚痴统统是般若,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本来在觉中,一切法都是有觉性的法,都是智慧的显现我们认为某人有智慧,某人愚痴,若从业力因果来说,是愚痴者的业叫他来演愚人,所以是他自己要来做愚痴的人。可能你听了并不同意,但是你想一想,若不是愚人自己要来做愚痴的人,还有谁能叫动他来做愚人呢?事实上就是业力叫他自己来自讨苦吃,即自己造了某业,然后心明明白白地从业海里选择此业来承受既是执取有我的业缘明明白白,也是迷惑者的心对于因果法则一清二楚,也是无我的圆觉妙心之自在幻化,于是与大家(相约配合无间地)来扮演这一生。可见,凡夫能因果不错乱地来世间,皆因为一切在觉中,即愚痴者本具般若智慧虽然是从觉中来,但凡夫却说:我迷惑而来世间。佛智见到愚者与智者都是在大圆觉中不错乱地来圆满其一生,试想想看,不论演愚者或智者,都能演得如此天衣无缝,没智慧参与,他怎么做得到啊?如果你信业力,这业力不就是他的愚痴,他的愚痴不就是他的心智,他的心智竟然懂得圆满业果,知道如何圆满业果这不就是智慧吗?若受果报纯粹是愚痴,愚痴怎能懂得去圆满业果?

“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菩萨所修的法——菩提道、外道所成就的法——世间道,同是本来在觉中的法——菩提智慧的显现。如《金刚经》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无明、真如无异境界”,“无明境界”是指迷惑者识境所见的三界万法,“真如境界”是指觉悟者智境所见的不动法界,即无明境界与真如境界是没有差别的,清净的真如与迷乱的无明,同是一真法界不是悟者把无明不净的法转成真如清净,也不是迷者把真如清净的法转成无明不净,是迷者悟者本来无异,识境智境同一圆满觉性因此菩萨成佛时见到心、佛、众生无差别;只是众生以为无明迷惑绝非清净真如。

“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梵”是指梵天,外道修梵行就是修与梵天合一之道。因为古代印度人认为修行是人生一定要办的事,其目的就是要回到梵天,所以称为梵行。后来佛家把持出家戒的修行叫做梵行。其实梵行就是指修一些清净身口意的行为,以达到解脱的修法。一切的梵行都以戒为根本,所以后人讲修梵行就是持净戒。此处说持戒、修定、修慧与淫欲、瞋怒、愚痴,同样的都是梵行。凡夫认为淫、怒、痴的行为不是梵行,在佛的觉悟里,淫、怒、痴同梵行一样清净。

此段经文是讲佛的觉悟,有些佛学家认为非佛法,无智者不信,所以说本经是秘密藏。有缘读此经者不可以凡夫之见而说是邪见,因为圆满觉遍十方的正等正觉,必定知道凡夫境界里的淫、怒、痴也是觉性的显现,所显现的恶法也是遍法界,也是无自性的业力、心力所显现圆觉妙心所显现。

“众生、国土同一法性”,众生、国土都是同一性质——圆觉流露的法界性,一切法都是圆觉所显现的。小乘凡夫与小乘有学圣者认为,苦、空、无常、无我是法的真实性,法性若如此则成生灭见。以佛的智慧来看,众生、国土都是清净、圆觉,而且遍满的,同是圆觉周遍圆满的法性。

“地狱、天宫皆为净土”,在佛的觉悟里,地狱、天宫都是净土,都是一样清净的,但是凡夫看地狱是不净的,地狱与净土是有差别的。在《维摩诘所说经》中,佛的阿罗汉弟子舍利弗尊者问佛:“佛啊,您成佛了,为什么您的国土还是这样肮脏?”佛用脚登地一下,以神通显现让尊者在当下看到佛的清净国土,罗汉见秽土可见其觉悟有偏差——不圆满。对于凡夫而言,天官为净土已经贬低净土,地狱皆为净土更是胡说八道,不少人因此段经文而认为《圆觉经》是伪经呢!这是以自己的无知境界评判佛的圆满境界,所以说,本经此处只是对圆顿根机的菩萨说。试问:你信地狱皆为净土吗?有人解释此经文为,地狱天宫皆心造,心性本空,所以平等清净。我说,这是佛在说明这一切是觉性的流露,觉悟时才发现此事。

“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佛法说,有一类众生能够成佛,有一类众生不能成佛,于是唯识宗说众生有种性,能够成佛的就有成佛的种性,不能成佛的就没有成佛的种性,此称为有性、无性。但是,本经说:佛与众生本来都成佛道,有性无性是生灭有无见,是不可取之妄见有一句话:“众生看一切佛都是众生,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况且,当你觉悟了,没有所谓不是觉悟的法,又有谁是众生,谁是佛呢?

“一切烦恼毕竟解脱”,凡夫认为的一切烦恼,以佛的智慧看来,每个烦恼当下就是解脱,皆是觉性的流露。而事实确实是如此,当你生起正念或瞋心时,正念或瞋心不过是一段无人我的因缘,过了就没了。其实,心念生起的因缘本无自他,没有做的人——作者,也没有受的人——受者,烦恼只是无我的因缘随缘而作罢了,所以一切烦恼本来就是无人我的解脱,但是迷惑者认为其中有我、我在烦恼、我在受苦、我还没解脱等等

“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世间一切法,总称为法界。佛觉悟法界圆觉的时候,所看到的一切皆是法界所显,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当修行者觉悟到任何一个法无不遍满,无有不觉的时候,此时他证悟到法界海慧——佛智。根据圆觉的道理说,法法都觉遍十方,都知道任何一个法,但是我们却执取眼前小小的境界当菩萨觉悟到法界是本来圆觉的时候,此觉悟是法界本具无不遍满的圆觉,如大海般无量无边的智慧——法界海慧,有如此智慧的菩萨想要知道任何一个法,都能够知道“照了诸相,犹如虚空”,如此的法界海慧照见一切相,犹如虚空一样,心一无所得。

“此名如来随顺觉性”,圆觉妙心也称为觉姓、佛性,若究竟觉悟以上所说的无二觉性,就叫做随顺佛的觉性。

从得念失念到一切烦恼毕竟解脱这一段经文,有人解释为心性本空,所以平等清净,许多人说这是已证无分别心,所以超越对立矛盾。那么,为什么“戒、定、慧,贪、瞋、痴”都是梵行?为什么“地狱、天宫”都是净土?若是平等,为何不说:戒、定、慧,贪、瞋、痴都是烦恼?地狱、天宫都是秽土?因此有很多人认为这不是佛法。其实,这才是佛的法,反过来是凡夫的法,在圆觉法门而言,这一切是觉性流露,绝对无矛盾、对立在佛的境界中,一切善、恶法都在清净解脱中;在凡夫的境界中,一切善、恶法都在不净的生死中如果佛的所见有一法不清净,佛的心就不清净,所以在佛的境界中所看到的,一切都圆觉清净。如果佛看到有一法不在觉中,佛就无法度尽一切众生——圆满佛果诸佛在修道时都发“要度尽一切众生成佛”的愿,佛成道时看到一切众生都是佛,如果看到一个众生不是佛的话,佛就无法度尽众生。因此,在佛的觉悟中没有凡夫法。

上段经文中,众生国土同一法性、有性无性齐成佛道、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这几句的同一法性、齐成佛道、无异境界还可以当成平等性可是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诸戒定慧及淫怒痴倶是梵行、地狱天宫皆为净土,这几句的无非解脱、皆名涅槃、通为般若、同是菩提、俱是梵行、皆为净土却不是平等性,是强调正反两面都是好的,并非超越对立矛盾从得念失念到一切烦恼毕竟解脱,应理解为:得念失念乃至地狱天宫等等幻化,皆本无生平等性却妄见生灭差别相,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本是圆觉净性显现随类各应,都是众生本来成佛的觉性显现,可是众生迷惑看成是对立矛盾

5. 无念,无妄心妄境可灭的禅师随顺觉性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圆觉经》)

很多修行人认为要修行解脱,就得先降伏自心不动妄念,即息灭妄心。对于圆觉法门有信心的菩萨以及末世众生,本经的教导是,在任何时候不起种种妄念,即只要不造作自然不起妄想就对了;然而,不造作自然不起妄想这种根性太利了,所以此节的随顺觉性者不是一般人,是禅宗六祖慧能这类上上根者佛告诉他“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一旦有妄心,不去努力把心降伏,不必让心不动,也不必息灭妄心。

那么,“妄念”与“妄心”有何不同呢?我们起心动念,有正念、不正念之别,即前面所讲的“得念、失念”,失去正念就是妄念“不起妄念”是指没有失去正念。然而正念、妄念都是妄想心为什么正念也是妄心?因为在识境里所生的正念,都是心依妄境而生的妄分别心,所以是妄心。依本经说,圆觉妙心非虚妄识境之生灭心识,不妄所以假名为“真心”;其他依根、尘、识而生的识境里,有得失、正邪都是识境所生的妄心。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迷惑者以妄想心分别妄想境的正邪。这里说菩萨应知道所在境界是妄想境,不再进一步去了知所分别的妄想境,而且也不再去分辨哪些才是真实的非妄小乘的维持正念,唯识宗的转识成智,这类修法都非常强调远离妄境和息灭妄心,但是此处对妄心妄境都不处理,因为妄心及妄境本是圆觉妙心所幻化;只要见到圆觉妙心不曾迷失,不必再动妄心造作去处理

“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彼诸众生听到如是法门,信解接受,依教奉持,不生惊怖,不畏惧困难。这里的如是法门不是指本经,而是指此节之法门——“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像这样如法修持,“是则名为随顺觉性”,这样的众生已经随顺觉性,如此的觉悟就是祖师禅的觉悟及其所用的手段

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圆觉经》)

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培植了很多功德,作为上求佛果的资粮,佛说此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已圆满成就一切种智——佛智。此处的“如是众生”是指开悟的禅师,其教法是:“不识自心,学法无益;多知多学,塞自悟门。”不识自心是指觉悟圆觉妙心不曾失去,所以不需修学那些分别真妄后,再去灭妄心的法门;多知多学无非妄心,只有塞自悟门,所以学法无益佛说此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即超越菩萨十地的次第,直接觉悟一切种智,但佛没说其功德事业已圆满佛果因为佛果是待因缘成就的,但一切种智非因缘法,所以未成果无妨先证悟成就一切种智。

有些通达各宗各派教理的法师,以为自己才懂得修行,总是看轻不通教理的修行人,认为不通教理是“于无了知,不辨真实”的外道。其实,佛法重点不在于道理上的信仰与理解,是在于修行道路上对佛法的体验,虽然体验有千差万别,都能从中对佛法生起信心与个人的当时理解,这理解或许在将来觉悟到是错的,可是在当时是对的,而且过程也应当是如此比如观身心的苦与无常而出离心,若非如此,修行唯有一条路而已,即无渐次唯有一悟成佛。然而,佛法有种种方便,有如医生下药,没有一帖治百病的万灵药。所以我经常劝佛学院的学生,基本佛法应当多闻,千万不可以为通达各宗各派教理为多闻,然后期望从中找绝对的佛法真理,那样学佛法,越学越是非。只是当今之世,佛教是处在议论与斗争时代,学佛者都以为自己所学的是正道与真理。爱评论他人是非者多,容纳不了外道的修行,更容纳不了教内修行人因证悟高低而有不同见解。殊不知本经说“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佛也认同外道的修行,只是他们觉悟不圆满,只是他目前因缘只能修到如此而已。难道佛教徒的你就一定修得比外道更正确、更圆满吗?其实在回教、天主教、基督教的修行者当中,比佛教徒修得好的人士也不少呢!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偶言:

清净慧当知,圆满菩提性,无取亦无证,无菩萨众生。

觉与未觉时,渐次有差别,众生为解碍,菩萨未离觉,入地永寂灭。

不住一切相,大觉悉圆满,名为遍随顺。

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

供养恒沙佛,功德已圆满,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

(《圆觉经》)

清净慧菩萨你应当知道:圆满的觉性,本来无法可得,也无一法可证悟,没有能证悟的菩萨与未证悟的众生。“觉与未觉时,渐次有差别”,迷惑者在觉悟与未觉悟之间,才说有渐次的差别。“众生为解碍”,众生有由垢转净的见解,就障碍圆觉,只能证阿罗汉果。“菩萨未离觉”,登地以前的菩萨,心还想要觉悟涅槃。“入地永寂灭”,初地或以上果位的菩萨,知道一切法永寂灭,没有生灭可得。“不住一切相,大觉悉圆满”,佛不住生死、涅槃的一切相,称为大觉圆满。“名为遍随顺”,名为遍满随顺,佛是圆满的随顺觉性。

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如果末世诸众生,不生起虚妄分别心,佛说如是人,现世就是菩萨了。“供养恒沙佛,功德已圆满,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已经供养恒河沙数诸佛,功德已经圆满,虽然觉悟有很多方便法门,都叫做随顺方便智

本章讲有五种觉悟者:(1)凡夫求断烦恼的觉悟;(2)未登地菩萨还有觉碍的觉悟;(3)已登地菩萨证得无灭碍的觉悟;(4)佛圆觉遍满的觉悟;(5)禅师的觉悟。其中最后的随顺觉性,能“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是无修无证无门可入的禅宗法门,所以我称它为禅师的觉悟

四、为何圆觉性非性有,诸善恶性即圆觉性?

听闻圆觉法门到本章,应该对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无疑才对有很多人听到本章所说:“贪、瞋、痴都是梵行,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又生疑惑我就以“一切障碍即究竟觉”来解释心的幻化真相。

凡夫心中所认为的一切障碍,无非就是恶法、地狱法、烦恼法,其实都是心本具觉性的流露,是法界一心无二的圆满觉性,心本无相,所以无生灭相,无生灭相,所以本寂灭不动佛对执著识境有生灭的迷惑者,称此圆满觉性为缘起空性,对觉悟无生智境者,称此圆满觉性为涅槃寂灭,这些道理前面已经开示了。

圆满觉性所显现万法本如如不动,所谓法住法位,如如不动称为真如。但不是有个真如自己真如不动,是万法实相本涅槃无生——如如不动的法界,所以真如是指法界的真如智境此法界真如智境无二相,真如境即真如智,唯如来才圆满证知的内心自证之智境,所以称为如来藏真如法界又称为佛的法身、佛的常寂光土智境无二相,所以唯是一心,又称法界一心,心即智,因智所以显现圆满无误;反之,也可以说,因为能圆满显现万法无误,所以心的显现是本具智慧的显现。智慧的显现本无清净之法可言,因为众生认为有恶法、地狱法、烦恼法不清净,所以佛对众生说有清净的净土、清净的心、清净的道法。一旦觉悟,方知诸法本是一心法界的智慧显现,所显现法无二相,每一个法皆周遍法界,法是法界一心本具智慧所显之法,即每一个法都觉知所有的法,所以说每一个法都有觉性为何个别能知全体?因为每一个法皆本无疆界而互相含摄遍满对方。由于法法皆有觉性,所以万法法性不但是空性、亦是觉性。

所谓法界一心,不是一个也不是多个,因为法法互相含摄对方,不可分割,所以二分都不可得,何况多;所以法界一心是全体与部分的融合体。其实,既然分不出部分则看不见全体,也就无觉与所觉,也就是道家说的浑浊一体,与佛教就差了一个觉——心,佛教说是觉性圆满的法界一心难道每一个法都只能觉全体而不知个别?其实,所谓觉知全体就是觉知每一个部分。比如月亮要吸引地球,必须吸引地球的每个部分,那么,就有了非地球的部分了;再比如你看见完整的一朵花,你不但同时看见花(内的)每个部分,也同时看见(花外的)非花的部分。意思是,一旦去观察法界的显现,认为它为何物时(它是万法吗?),全体的显现不但被割离为千千万万不同的部分,还见到是与不是的部分,这就是为何法性本无二性,法相却千差万别虽然发现千差万别,其本质依然是每一个法含摄所有的法,而不可割离。那么,若从法性看觉性,只见觉性显现全是性空法界——智境,若从法相看觉性,只见觉性显现全是缤纷万法——境迷者觉得我在识境里,悟者见到无我的智境,识境、智境两者无非是如来藏显现。

既然心一起分别则缤纷万法,缤纷万法的识境是否一下显现如今的一切?不是的!这在经中常说:“心能积集业,意能广积集,了别故名识,对现境说五。”心即藏识收集业因,意即末那识执著采集藏识里的业因,令它们显现——业果,了别即依根尘识而生的前六识的分别心,其中前五识执前五尘显现——实有外境,称为现量;第六意识执法尘显现——实有思惟心,称为比量,如是次第演变出万法。

演变过程有顿现和渐显,就如从有生灭差别识境的(定中)清净心觉悟到无生灭的一体无二智境,是一念之间转变。那么,从无二智境转成差别识境的清净心也是一念之间发生的。但是,在缤纷万法的识境中,从染污心修到(定中)清净心,却不是一念完成,染污的分别心是渐进而成为自觉的清净心;那么,识境的显现过程,从起初的清净心的直觉,转成染污心的复杂思惟分别也是渐进的这有如刚出世的婴儿,其心是直觉的了别当前景物,慢慢地他学会区别而进入分别心。

可以这么说:觉悟时,从藏识之识境分离转如来藏之智境无二,是一念成就;迷惑时,从如来藏之智境一体转藏识之识境分离,也是一念成就,在这两种情况下,一切法皆是无相、非缘起的。可是,在迷惑之后的识境里,从染污的心识(前七识)修到清净的心识,是慢慢舍离染污的;那么,从识境的清净的心识,染污成各种分别心识,也是一样,是慢慢累积的,在此刻则是有相、是缘起的。

这在《楞伽经》里有两种比喻:(1)譬如有人学诸音乐歌舞书画种种伎术,渐次而解非一时知;诸佛如来,净诸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次而净,非一时净。(2)譬如明镜,无分别心一时俱现一切色像;如来世尊亦复如是,为令众生离自心烦恼见熏习气过患,一时示现不思议智最胜境界。

依《楞伽经》所说,从迷转悟是先渐后顿,渐者是渐净化心,顿者是当心渐离过患后,从识境顿现最胜智境从悟转迷是先顿后渐,智境(真识)顿现一切识境之(简单纯净)阿赖耶识(现识),此时不应称为迷,因为无末那识团,所以无业的聚集行为,所以无迷者;另外,当觉悟时,阿赖耶识依然作用,只是舍阿赖耶识名——不再迷了,那么,阿赖耶识开始时也不应称为迷后来渐生诸识之(复杂染污)业识(分别事识)

换句话说,当智境顿现识境时,未被分别事识所染污,因此而说识与境还是清净的,此时是藏识全体顿现,之后生起七个识个别去分别万法才是染污的。为何说是染污?诸法本来互相周遍且含摄全体,无一法是个别的法,但七识等却分别为有个别与全体,因为有了染污的识,所以才说藏识即是清净也是染污的,已染污的藏识称为阿赖耶识这七个染污识本是觉性的显现,所以本具觉性,虽然染污识认为是我知,不知道是觉性的显现(依染污识说有无明),但是,藏识依然觉知是觉:性无二的清净显现,(染污识)依然有机会觉悟所谓觉悟不是藏识重新觉悟,是染污识不再做主而已,因为一切都在觉中,只是染污识起分别心,是染污识自以为我迷惑未觉,分别有我及非我等等法相。所以,所谓觉悟是指染污识觉悟,对如来藏而言,本无所谓觉悟与迷惑

明白了顿渐而生诸识的道理,接下来谈谈心识如何创造因果法则,按本经的说法:“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即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但是众生总是喜欢巧见,我就依个人所了解来解释藏识如何渐显而繁衍因果法则

既然智境顿现识境,而在识境里从净转不净并非顿现,那么,必然是从开始单纯的(无分别心之知)直觉,直觉是无善恶的我执的心识团——末那识,发展为复杂的识团来分别万——六个识的知觉,其中前五识执取境界的了别,意识(第六识)执有善恶是非的分别,而末那识(第七识)的我爱烦恼执著我是藏识的主人,并且执著我主宰六识境界本是觉性圆满无二的藏识,一旦执著藏识里有差别相,执著的心(末那识)就只专注藏识的某些部分,造成末那识执著藏识里有某部分是属于我的,那部分的藏识就成为众生——阿赖耶识团,因此说末那识执著阿赖耶识而成识团。

阿赖耶识里的七个识都是一团团的识团,佛称它们为识蕴每个识团都以各自的方式(习气)去分别一切法,七个识团在集聚成同一团——阿赖耶识在这些识里,不论生前死后,末那识从来没间断过,前六识则在死时、昏迷时、熟睡时会间断不活动在日常生活里六识活跃时,前五识追逐了别各自的识境,第六意识念念追逐前五识分别其所知,造成意识自以为是我做主,于是表面看来是第七识潜伏不现前而成潜意识状态

在死后投胎转世的半中间状态(在法性中阴),此时前六识完全不作用,唯有末那识,他就认为一切显现由我(执阿赖耶识团为我)做主,决定阿赖耶识显现下一世的果报出胎后,前六识完全投入阿赖耶识所显现的根尘识境界,此时七个识都在操控阿赖耶识,于是阿赖耶识的显现被割离成七个识的个别所知境,称为迷惑投胎时,犹如末那识选择看某部电影。投胎后,犹如前六识在电影院里全神贯注地看影片,并且投入电影情节而作出种种反应死亡时,前六识无法使用,犹如看完了电影离开戏院,剩下末那识,他又有机会再做主指挥藏识显现下一世。

由于死前意识错误地分别善恶是非,死后仅剩末那识的我爱习气做主,他会指挥阿赖耶识朝向对我(七个识)有利的方向显现,所谓有利的方向就是让意识不再继续错误下去,于是为了要让六识觉悟所作的善恶,末那识就指挥阿赖耶识显现(现起)对应的果,通过此果引导前六识朝向觉悟善恶本性是平等法性,所以觉悟时的末那识被称为平等性智

其实,末那识在未觉悟时虽然有我执伴随,不过,我执的本性是非善非恶的平等法性,不是破我执后才平等性。那么,末那识在转世时的那一刻,从阿赖耶识里选取下一世的显现,在不执取善恶的我执伴随下,必然是选对我(七个识)有益处的因果(所谓有益就是显现越庄严的境界、令每个识朝向更圆满的觉悟)。可以这么说:意识是最愚痴的识,它自认为我会思考,会思考才是智慧,以为我最聪明,却总被前五识所瞒骗末那识绝对不被前六识所骗,他只见一切法是由阿赖耶识的显现,并且知道应该如何圆满显现,所以末那识是最具智慧之识,但是,他唯一的错误就是执取阿赖耶识为我

所以,大小乘都说离心意识才能觉悟,禅宗则说离心意识参禅,意思就是第六意识唯有制造错乱,当六识皆不在时,末那识觉知全体阿赖耶识,此时毫无错乱,他只是不知——若舍此阿赖耶识,就能见到藏识的全体圆满的光明显现。换句话说,无六识时的末那识是凡夫最清净的心,此时只要末那识动一念舍阿赖耶识就能觉悟圆觉妙心,因此,所谓觉悟就是末那识的觉悟,不是阿赖耶识,也不是藏识,因为藏识本在觉中,阿赖耶识本来非有,而末那识觉悟也只是觉悟我本来在觉中,我与万法,本是法界一心的智慧圆满显现对于一个觉悟者,其第六意识依然分别一切法,只是已经知道前五识的了别不是实在的罢了。觉悟后,烦恼习气还是必须慢慢改的,所以觉悟后依然还要修八正道,阿罗汉也不例外。

既然本经说万法本具觉性,本来圆觉周遍法界,那么,本圆觉心又何必生恶法、地狱法、烦恼法呢?这必须从迷惑识境后的阿赖耶识讲起。如前面已说,在识境里的末那识有我爱烦恼,此烦恼驱使末那识指挥阿赖耶识朝向对我有利的方向显现,在投胎之前,七个识中只有他在场,所以由他操控如何转世前五识是在转世后,才把阿赖耶识的显现,当成有心境内外对立的差别相,意识不知道末那识是何方神圣,于是意识无法配合末那识,他只思惟前五识所报告的种种境界,认为外在的境界是实体的,更认为内心(六个识)是真实的。当某甲杀了人,必然是他(的意识)不知被杀者的感受,当某甲死后进入法性中阴状态时,其末那识会选择显现一些果报境界,让意识去认识被杀者的感受,于是显现恶的地狱境界、或显现被杀,经由此恶果的境界使到意识对杀这件事觉醒虽然末那识总是在引导阿赖耶识朝向有益的方向,但是前六识有自己的另外处理(即迷惑境界)方式,所以末那识只好显现各种善恶境界让前六识(学习改过)修行,其中也有佛菩萨参与显现苦乐境界教化众生。

(广超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