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圆觉经讲记:依惑立业道,依障立种性

弥勒菩萨——依惑立业道,依障立种性

一、因爱厌故有五业道,因二障故修道有五种性

弥勒梵名Maitreya,意译为慈氏。弥勒佛是未来佛,释迦牟尼佛在人间时他是阿逸多比丘,目前在兜率天,等待因缘成熟,示现降生人间成佛弥勒佛所度化的众生,是释迦牟尼佛教法下未解脱的弟子,这些弟子还在轮转,未解脱的原因是有二障,修道过程因二障的深浅而有五种性(也作“五种姓”),所以本章是弥勒菩萨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佛:(1)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转根本?(2)于诸轮转有几种性?(3)修佛菩提几等差别?(4)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

佛回答:(1)轮转根本是爱及诸欲,爱欲为因,爱命为果。(2)轮转种性善恶不动,菩萨示现,罗汉非轮转。(3)修佛菩提,因二障可分五种性。(4)菩萨回入尘劳,应大悲示现种种形相、境界。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于大涅槃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圆觉经》)

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为什么说是秘密藏呢?因为众生本具圆觉,本来成佛;而此觉性即藏在轮回众生心中,但是众生却不知不觉,所以叫做秘密。而此秘密藏不对众生说,只对菩萨略说,对大菩萨广说。本经和《法华经》一样,不可以对初学者说,也不可向声闻人说,说了会引起邪见以及毁谤

本经中所阐述的佛法义理不是一般凡夫所能接受的,如经中说:“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众生要对圆觉法门生起信心是很难很难的,所以此法门不可轻易传授予人。有如你对人说:因为觉性遍满十方,在地球的另一端有人撑着雨伞的行为,当下会影响到你。那人可能说:哪有这种事?可是生物学家说,某某地方有没有蝴蝶在传播花粉,将来会影响整个地球的气候呢!事实上,一切因缘都在觉中,互相觉知的影响广大且深远,但是太多人不信,所以《圆觉经》是个秘密藏

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正”,使众生更深刻了解到底轮转是怎么一回事,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佛开示此秘密藏犹如布施眼睛给予众生,令众生看清楚佛道,再也没有畏惧。“于大涅槃生决定信”,阿罗汉只证悟个人的身心解脱的涅槃,称为小涅槃;佛觉悟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皆是解脱的涅槃,称为大涅槃菩萨对大涅槃生决定信,就不再重堕轮转境界而生起轮转的循环见

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于诸轮回有几种性?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唯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照耀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圆觉经》)

此是弥勒菩萨代众生所问的几个问题: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如果要觉悟到如来的大寂灭海,(1)“云何当断轮回根本”?要怎样的断轮回根本?(2)“于诸轮回有几种性”?轮回到底有几种?(3)“修佛菩提几等差别”?修佛道觉悟有几等差别?(4)“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如果觉悟后重入世间,应当设施几种方便法门度化不同根性的众生?

希望佛不要舍弃救世的大悲心,为诸菩萨以及末世众生修圆觉者,能够因为佛的教法,使其智慧之眼更加清净,把心看得更清楚,觉悟佛最无上的知见。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圆觉经》)

尔时,世尊吿弥勒菩萨言;“很好!很好!善男子,你能够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法,令诸菩萨智慧之眼更加清净,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世间的实相是万法无相,本来不生不灭,无生忍是对诸法无生的道理能够认可。

二、轮回根本是爱及诸欲,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圆觉经》)

一切众生从没有所谓开始的久远过去,因为有种种情感的恩爱以及对境界的贪欲,所以有轮转。在无尽的世界,一切不同种性的众生,不论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有性命。意思是,众生因为有情爱与淫欲的心才投胎出世。

佛法说,世间可分为“器世间”和“有情世间”器世间是物质的世间,即众生居住的世界……虽然大地出现,但是还没有众生,即还未出现有情世间。后来光音天的众生堕落化生人间,于是人间的有情世间开始了,那时候没有畜生、饿鬼、地狱的众生。即当器世间刚圆满形成时,没有地狱的众生,后来人心越来越险恶,人就堕落做畜生,接着有人堕落做饿鬼,最后就有地狱的众生出现了第一个地狱众生后,世间所有的有情都出现了,那样,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有情世间才圆满,此世间的形成才算完成,接着随有缘的众生的共业继续变化

由于地球是重复地随众生的业力而成、住、坏、空变化,所以地球是无始的,众生也是无始的。

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圆觉经》)

当知轮转,贪爱为其根本,可分为我爱和境界爱。由于我爱而希望我继续存在,由于境界爱而对境界有种种欲乐的希求诸欲就是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起欲乐的希求心,因此而产生对财、色、名、饮食、睡眠五欲乐受的贪爱,乃至禅定之乐受的贪求,这样所以能令生死相续

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圆觉经》)

因为贪爱而希求欲乐,因为对欲乐的希求而追求生命永存。可见众生贪爱己命(存在),其根本是欲乐的希求。所以说:众生贪爱欲乐境界为因,希望生命继续存在为果。

三、业道有善、恶与不动,非业有示现与涅槃界

1. 流转的恶业道

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圆觉经》)

由于欲乐境界,于贪爱心有种种违、顺。如果境界不符合你所贪爱的,就生起憎恨嫉妒,而做种种恼害众生的恶业,所以堕落地狱、饿鬼道中

2. 流转的善业道

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圆觉经》)

当众生在饿鬼及地狱受到苦报,知道此是淫欲与贪爱的业道所招致的果报,于是厌恶淫欲与贪爱的业道,心舍弃恶行,乐于行善,便又出现欲界天、人的善果报。“业道”是行为造作。

3. 流转的不动业道

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圆觉经》)

当众生在欲界天、人道时,又知道种种贪爱令心不自在,厌恶贪爱的缘故,就不追求欲界的快乐,希望不苦不乐的平静境界,但是还是很爱自己,这众生就得到增上善果——色界天的果报

佛法将世间分为上下来说,欲界六重天的众生有淫欲,在享受快乐;色界、无色界的众生没有淫欲,都在定中,这些色界、无色界的果报称为增上善果。在修道的过程中,修行人施予众生很多利益,做种种善事,将来会在欲界天中享受其所得到的快乐果报。就是说,众生投生色界、无色界不是乐善好施而得的果报。如果一个人给予众生利益,将享受到外界给予的快乐,这类的快乐是欲界中的。如果修行时专修定力,死后依定的业习就朝向色界、无色界化身出世色界、无色界的众生是自己享受内心的快乐,不是从心外境界得来的。因此,它们都是自己独立的个别境界,与其他的众生不相往来,所以说是不动业道

皆轮回故,不成圣道。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渴爱。(《圆觉经》)

“皆轮回故,不成圣道”,以上三种业道都是有贪爱心的行为,不能解脱生死,不能成就圣道。所以众生要了脱生死,免除种种轮转,先要断除贪欲以及渴爱“渴爱”,比喻爱心如饥如渴。以上是轮转中的凡夫之业道,有恶业道、善业道、不动业道,以下是属于轮转中的非业道,即菩萨道及解脱道

4. 非业道的菩萨示现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圆觉经》)

菩萨修行到一定程度,就能以心变化示现入世间,并不是和众生一样,由迷惑、贪爱而来,“但以慈悲令彼舍爱”,但以慈悲心令众生舍离贪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假借贪欲的行为因果而进入世间,即此菩萨要进入世间也要配合因果,随顺众生出世的方式

菩萨何必假诸贪欲而入生死?为何不随时显现庄严境界让众生觉悟呢因为众生的境界只能见其所能见,所以菩萨只在众生能见的境界里度化众生。于是菩萨便显现与众生同样境界,在众生看来,认为菩萨也有贪欲而入生死

5. 非业道的涅槃界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圆觉经》)

如果诸末世一切众生能够舍弃种种欲望,以及断除憎恨心、恩爱心,永远断除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永断轮回就是指佛与阿罗汉,属于非流转的无余涅槃界。前面不是说轮回无始无终的吗?没错啊!前面对菩萨依圆觉自性说轮回是无始无终的,这里依迷悟差别而说种种道,所以从永断轮回说起

四、修佛菩提有事理二障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深浅。云何二障?(《圆觉经》)

一切众生由于过去贪欲的差别,在无明心的推动下,显出五种不同的差别。修行人有五种差别,又依二种障碍的深浅而有差别。什么叫做二障?

1. 理障

一者理障,碍正知见。(《圆觉经》)

“理障”:碍正知见,即所知障,有些经称为“智障”,本经特称之为“理障”,这是不正知见如来藏,所以有障,于是无法觉知心遍满十方法界,被所知的境界障碍而不知、不见圆觉妙心,于所知境界无知、不自在,称为“所知障”。比方说,因为人的感觉器官所知境界有限,有限的所知境界使我无法知道他方世界的情形、我的过去未来所知障即是所知的境界障碍,使我对所知的境界以外无知无见。有些人把所知障误解成:听闻太多佛法而形成障碍,这是错误的,所知障不是知道太多而障碍。为什么呢?因为是先断烦恼障才断所知障,不是先断所知障,然后才断烦恼障。已经断除烦恼障的阿罗汉还有很多事情不知道——所知障。比如:修行人认为身心世界是真实的有一个我在迷惑,所以他要去解脱证悟阿罗汉果。因此说阿罗汉因对圆觉不正见,而无法圆满佛果对所知境界无知而障碍成佛——智慧圆满,所以所知障叫做理障

2. 事障

二者事障,续诸生死。(《圆觉经》)

“事障”:续诸生死,亦称为“烦恼障”。佛法说,有很多因缘障碍我们修行,其中之一是烦恼障,可分为见、思惑二种

(1)见惑:对因果轮转生起错误的思想见解。比如:认为这世间有我,是见惑里的我见;执著所听闻的佛法最为正确,这样的见惑称为见取见;对所听闻佛法误解,是见惑里的邪见。(2)思惑:贪、瞋、痴心迷惑境界为实有,而去反应执著,是心理行为上的迷惑;贪、瞋、痴的造作心称为思,所以叫做思惑。比如:爱子女是思惑的贪,厌恶老鼠是思惑的瞋,对深奥的佛法无法理解是思惑的痴(不是见解),害怕壁虎的尾巴是我执(不是我见)的贪与痴。

见惑和思惑都是烦恼心的造作。因烦恼的障碍,使生死轮转持续不断,烦恼心造作事业而障碍解脱,所以烦恼障叫做事障。

五、依二障可分五种性

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圆觉经》)

本经列出有声闻性、缘觉性、菩萨性、不定性、外道种性为何五性中没有凡夫?如经文说,修行人依二障现深浅而有五性差别,凡夫既不修行不求断二障,所以不是修行人五性中之一性外道虽然非修正道,然而其所成就的四禅八定——世间道,也是修佛菩提的基础,所以属于五种性之一一般的凡夫,凡是佛教徒不信自己能修行证悟,此生只修五戒十善的人天善法——世间道,由于不发心修菩提道,亦属于外道种性若五戒十善都不愿受持的佛教徒,则不属于这五种性

这五性虽有本具圆觉,但事障和理障未得全断灭,所以名未成佛。

1. 声闻与缘觉种性

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圆觉经》)

声闻是依佛的教法而得度的阿罗汉弟子;缘觉是在没有佛出世时,自己觉悟的圣者“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如果有些众生已经舍弃了贪欲,先除事障,但是理障还没有解决,即断除了烦恼,但是对圆觉的智慧还无知,即还有所知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缘觉能够自己觉悟,阿罗汉必须受教而觉悟,可见声闻的智慧不如缘觉,所以缘觉也被称为辟支佛。由于声闻与缘觉修行时只处理烦恼障,以达到解脱的目的;不处理所知障故,因此未能显住菩萨境界

2. 菩萨种性

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圆觉经》)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即欲游如大海般无量无边的如来大圆觉,先当发愿,勤修断除二障。“二障已伏”中的“伏”就是降伏但未断除。有些菩萨的烦恼障已经清理到七七八八,才清理所知障;有些菩萨还有很多烦恼障,就先清理所知障。当菩萨已降伏二障,即能悟入菩萨境界,有很多菩萨在世间示现来来去去,虽然以各种神通变化一身或多身与众生相处,可是其神通境界、变化还是有界限;然而佛的觉悟是没有界限的。不同能力的菩萨只能在其能力范围里神通变化——变现的身心国土,比如初地菩萨能够以一百个分身出现在一百个地方,此是其境界,也是其神通的极限——所知障就算菩萨能够以几千个分身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还是不如佛无所知障的境界。

“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如果菩萨已经永远断灭事理二障,即悟入佛的微妙圆觉,真正地圆满菩提,及佛的大涅槃中。

此处所说的菩萨种性是指已悟入菩萨境界,但是还未悟入如来微妙圆觉,由此可见,此处所说的菩萨境界至少是登地菩萨的境界

3. 圆顿种性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圆觉经》)

一切众生都本在圆觉中,所以都能够证悟圆觉,只是众生不知如何脱离迷惑“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众生遇到善知识时,依其过去所修的法门而修习,譬如遇声闻乘的善知识,则修四圣谛;遇缘觉人,则修十二因缘;遇菩萨乘人,则修六度。教之顿、渐,乘之大、小,悉依所逢善知识而不定,所以修行就有快慢差别。

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圆觉经》)

如果遇到佛,教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即依佛的境界修起,不因为根性大小,皆可成佛果。就是说,依佛的境界修行所得的成果比较快。之前所说的修行者是以菩萨的境界来修,其间就有顿、渐的差别。此处是直接依佛的圆觉境界修起,直接证悟佛的圆觉,就有如中国禅宗祖师所说的:当下觉悟,即心即佛不用千方百计去修行,或慢慢修菩萨道,只要觉悟,即心即佛根无大小是指圆顿根性者,其“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之善知识是指佛(或开悟的禅师),其因地法行是无上菩提正修行——圆觉妙心,依此觉悟心即是佛。

如此圆顿种性,并非不曾修行而自然圆顿,是此生以前已修成种性,到今生则成为圆顿种性所修法门不属三乘,而是最上乘的果乘——佛乘,即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既然能直接修果乘,必然是已登地的菩萨了。

那么,根无大小皆能成佛的果乘所说的根又如何?圆顿种性的菩萨当然比前面的菩萨种性的智慧还高,因为是能成佛果的菩萨。按经典说,菩萨对于成佛的决心,有:信能成佛但我不能;信能成佛但我未确定;确定我能成但未知何时;肯定我即将成佛,那么,圆顿种性的菩萨必定是最后一种如果还要分大小根机,小根者即圆顿种性的渐修者,大根者即圆顿种性的顿修者。

4. 外道种性

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是名众生五性差别。(《圆觉经》)

如果有些众生要修行,虽然找善知识,但是却遇到邪见的人,导致不能正确的悟入宇宙人生的实相,此称为外道种性;这是邪师造成的过失错谬,不是求道者的过错。

“是名众生五性差别”,总结五性修行人有这五种。五性之差别,是依断事障、理障深浅的缘故又依未断事、理二障的缘故,所以凡夫不在五性之中单指修习佛菩提的人,遇到何等因缘而成差别;大小正邪之分,这关系在乎师友之缘。

六、菩萨回入尘劳,大悲示现种种形相、境界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圆觉经》)

菩萨以大悲心,入诸世间,即菩萨悲悯这世间的众生,才入世间。其入世的目的是为开发未悟,就以神通示现种种的形相,如观音菩萨现三十二身入诸国土之类。种种相,或现慈悲,或现威严之类,乃至佛身、魔王身。菩萨示现“逆顺境界”,这要看众生根性而定,应折服者则折服之,应摄受者则摄受之对于刚强难调的众生,则折服之;对于善性柔顺的众生,则摄受之;此称为逆顺境界菩萨“与其同事,化令成佛”,即菩萨与众生做同类的事,则亲近容易度化,最后引导众生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这都是依照无始以来清净的愿力,回入尘劳的菩萨必定知道心本圆觉,不再执取世间而再入世间时,皆是过去愿力所推动,此时是示现而入世,并非迷惑而入世

示现是大乘佛法对佛身的说法。按小乘教法说,菩萨是由凡夫投生人间修成佛果,菩萨从兜率天下降人间是凡夫,悉达多太子出家修道时还是凡夫。但是在大乘经典皆说:佛早已成佛,来人间是应化示现,佛不是来人间才成佛的,菩萨是转因果乘愿而来,并非被因果转而来受报,即他不是轮转而来。因为佛从天上下来人间,是天人欢送他来入胎,天人欢庆太子出世。太子一出世便走七步,说唯我独尊——我是佛;依小乘经典说,太子一出世便走七步,说自己是最后一生(依小乘教理,自知是最后一生者,至少是证阿罗汉果的圣者),其实这已向人类宣告,我是无师自知自称为佛,可是当时人间无人知此暗示,但这一切在天人看来,只不过是人天师在示现,从兜率天来人间应化引导人修佛道。大乘经典甚至说,佛不但入胎前为天人讲法,在母体中也为天人讲法,这是为天人示现。佛在人间则示现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及涅槃。不同境界的众生看到佛示现不同的利生事业,所以佛不只是人间八十岁的佛而已,是依无始清净愿力而三界应化的佛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圆觉经》)

如果诸末世一切众生,对于佛所讲的大圆觉,生起努力去修证的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从今住在能成佛的圆觉法门之中,寻求善知识,不要遇到邪知邪见的外道以及声闻、缘觉二乘。若遇到外道则修不好;若遇二乘,修得少涅槃分,便自以为足,不再继续努力修行

“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依照愿力修行,渐渐断除种种障碍,事、理二障都灭尽,诸愿圆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便证悟到解脱清净的法——大圆觉,“妙庄严域”,一切非常微妙的圆觉心。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弥勒汝当知,一切诸众生,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堕落于生死!

若能断憎爱,及与贪瞋痴,不因差别性,皆得成佛道。

二障永消灭,求师得正悟,随顺菩提愿,依止大涅槃。

十方诸菩萨,皆以大悲愿,示现入生死。

现在修行者,及末世众生,勤断诸爱见,便归大圆觉。

(《圆觉经》)

弥勒菩萨你应当知道,一切诸众生,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的缘故,堕落于生死!“若能断憎爱,及与贪瞋痴,不因差别性,皆得成佛道”,虽然众生有种种差别性,但是只要断除憎爱以及贪瞋痴,不管什么差别性,都能够成佛道。

二障永消灭,求师得正悟,随顺菩提愿,“依止大涅槃”,众生修行要以大涅槃为根本。“十方诸菩萨,皆以大悲愿,示现入生死”,一切菩萨都是以大悲愿,而在这世间示现入生死现在修行者,及末世众生,“勤断诸爱见,便归大圆觉”,勤奋断除种种贪爱的见解,最后能够觉悟大圆觉

本经所阐明的重要教法:一切法都是圆觉,每一个法都遍满法界,而觉也遍满法界,称为圆觉妙心觉性不是一般的见闻觉知,即使你认为没有思想的一切物质——能量的聚合,都是觉性的流露,这些都是圆觉妙心的显现众生与佛都在觉中,但是众生迷惑于识境,不相信自己是佛,不过,即使在众生认为自己迷惑的当下,其实也不曾离开过圆觉妙心,因为圆觉遍满法界

(广超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