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圆觉经讲记:未悟凡夫忏悔修三法

圆觉菩萨——未悟凡夫忏悔修三法

一、凡夫先礼佛忏悔,后安居修圆觉三净观

此章由圆觉菩萨为凡夫问:(1)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2)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

佛回答:(1)安居前行:先礼佛忏悔,后作安居羯磨。(2)安居正行:修三种圆觉净观。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对佛说: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唯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圆觉经》)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起座,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对佛说:大悲世尊,为我们这些同学广说净觉种种方便,即前面所阐述的二十五种清净定轮,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世尊,我们现在已经得到开悟,如果佛入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1)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应如何建设道场,安置净居,来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才是合法?(2)此圆觉中三种净观——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以那种为首?唯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圆觉经》)

那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很好!很好!善男子,你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

二、安居前行:先礼佛忏悔,后作安居羯磨

1. 事缘多者随缘修,无者立期安居修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圆觉经》)

“秘密大圆觉心”即圆觉遍满的微妙法界心,以“大”来表示此法最殊胜,佛不轻易为众生开示此大圆觉心法门,所以称为秘密。“欲修行者”,指或佛住世,或佛入灭后,或末法时期,一切大乘根性的众生,信佛的秘密大圆觉心而欲修此法门的人。若在和合僧众同住的伽蓝——即今的寺庙丛林,因为有徒弟、信众等,有很多杂务要处理,不能专心修习,当时就随各人本分,在做事时小心地思惟观察我(佛)已阐明的佛法

佛在前面称呼善男子时,总是说到菩萨与末世众生,但是在这里只称诸众生具大乘性,可见本章专为十信位——凡夫菩萨开示修圆觉法门,这里的修行者是第六章《清净慧菩萨》所说的凡夫随顺觉性由于十信位的菩萨只是具有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五力中只具信力,未具念力、精进力、慧力、定力,有心无力,所以无法成就三法之任何法,不可能修二十五轮,所以佛在此另为这类菩萨开示如何起修也因为缺念力、慧力、定力,佛不期望他们以成就三法为目的而一门深入,开许他们不断地交替修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三法,不过每一法一期修百日,每一期不可久修,就是为了让他们多熏习加强这三法,以备将来成为念力、慧力、定力为何不一门深入,直接取证一法不是很好吗?不一门深入的原因有三:(1)若能修一法就取证,就不是十信位的菩萨,应当是二十五轮中,前三轮的十行位的菩萨了。(2)因为十信位的菩萨的菩提心未坚固,于圆觉法门只有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但未具信力、念力、慧力、定力,若深入奢摩他或禅那,结果会令此修行者朝向自我解脱,不再修菩萨法门未具慧力、定力而深入三摩钵提,无定慧的念力神通,容易造恶业而堕落。(3)十信位的菩萨必须修成五根,即把他的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转成五根,才能进入菩萨十行心的初加行位经初加行位圆满五根后,才进入十回向心的加行位建立信力、念力、精进力、慧力、定力。若只修一门,根本无法修成五根

由于是凡夫,念力、慧力、定力这三力一个也没有,无法直接修圆觉三法门,必须分前行和正行次第修,前行先修先礼佛忏悔三七日,遇善境界,得心轻安轻安后作闭关准备,闭关前发誓修四个月为一期。闭关开始修正行,此时一期只许选修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其中的一个修法,其余修法皆不许修

若复无有它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曰,安置净居。(《圆觉经》)

如果没有其他的杂事因缘,设法安排修行的场所,当立专修期限:长期一百二十天,中期一百天,下期八十天,安排清净的住所。这就是一般所说的闭关修行,但不是关房式的闭关,是在道场里专修一些法门,不再处理世俗杂务

2. 先礼佛忏悔三七日,遇善境界,得心轻安

若佛现在,当正思惟。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悬诸幡花,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过三七日,一向摄念。(《圆觉经》)

如果佛住世,当一心想佛。如果佛灭后,即应安置佛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以所安置的佛像来忆念佛的功德及相好,有如佛还住世的情形。

“悬诸幡花”,悬幡悬花作供养,布置庄严道场,在修密宗者就布置与所修法门有关的坛城。“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初修者恐怕持戒的基础未巩固,心未清净,不能马上修定、慧,所以开始进入道场的二十一天,礼佛忏悔,即一心礼佛、拜佛,专心念佛的名号,一心观想佛,求佛哀悯加被我此忏悔之心。

“遇善境界,得心轻安”,遇到好的境界,如:见到佛,或闻到香味。这些善境界出现,能令忏悔者身心轻安“过三七日,一向摄念”,经过此二十一日忏悔以后,由于心已得清净,所以能够一直保持正念心清净无悔是凡夫菩萨修圆觉法门之前应生起的心,圆觉法门前行的修法就是忏悔、礼佛、念佛的名号。

3. 后立期作安居羯磨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圆觉经》)

由于出家众居无定所,寻求居士供养不易,佛制他们每年安居三个月,集合安居不出外,精进办道,而在家信众则从事供养。三个月满,大众出而聚会,各人有过,自行发露,也应接受僧众指出自己之过,重在忏悔,不可包藏。“安居”分为雨安居和夏安居。雨安居是从七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现在南传佛教的出家众是以此时期为其安居期;夏安居是从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北传佛教出家众是以此时期为其安居期。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此修习圆觉法门的修行人,在结夏安居的夏首——开始结夏的十五天内,参加结夏安居,夏首过后就不可以参加了。“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在安居期间,要以清净菩萨的方式来约束自己,心要离声闻法,不要再依靠徒众。

《决定毗尼经》说:“持声闻戒,是破菩萨戒;持菩萨戒,是破声闻戒。圆觉法门的修行人要修清净的菩萨戒,不以自己的解脱为重,要以利益众生为重,所以心要远离声闻戒,因为菩萨戒与声闻戒中有某几条戒是不可同存的。比如声闻戒中不可以持钱,一分钱都不可以收;在菩萨戒中,菩萨可以接受很多钱财,但不是收为己用,都布施给众生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依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圆觉经》)

佛制出家众进入安居前要在比丘前做安居的羯磨。那么,修圆觉法门的菩萨,不论出家在家若要安居修道,到安居日也应对佛陈词:我比丘(男出家众)、比丘尼(女出家众)、优婆塞(男居士)、优婆夷(女居士)——某甲(自称法名),即若已出家,男众则应称比丘某甲,女众则应称比丘尼某甲,在家男居士则应称优婆塞某甲,在家女居士则应称优婆夷某甲。此是菩提心清净的安居,不同小乘,所以允许在家二众参与。“踞菩萨乘,修寂灭行”,我今依此大乘菩萨之法,来修解脱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同佛一样证入清净实相,“以大圆觉为我伽蓝”,以佛的大圆觉妙心,当成修行的道场坛城,则能达到“身心安居平等性智”,身心安居在没有(第六识)分别、无差别的(第七识)平等性智之中“涅槃自性无系属故”,不再系属小乘人所系属的涅槃,因为信解大圆觉妙心,而大圆觉妙心之涅槃自性本无系属故,所以心对一切法都安住平等性智中。“今我敬请”,今我很尊敬地向佛请示,“不依声闻,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为了要修菩萨无上妙觉的大因缘,不依靠声闻的安居方式,当依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所以我不让徒弟和信众跟随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圆觉经》)

佛制比丘在安居期间不可以到处去,如果有非常紧急的事情,要向僧团提出申请,获得允许才可外出。如果自立安居一百二十天,期限未满,即使只提前一天离开,也是破了安居,如此修道就会有障碍。

此是菩萨示现安居,以前面所安立的长期一百二十天,中期一百天,下期八十天——三期中自立的期限为准,过此期限,就可以随意他往,哪里都可以去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圆觉经》)

如果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要修安居期的人,“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修圆觉法门的菩萨道修行者,不关圆觉法门的种种事情、修法,都不可以执取只能根据原本的修法来修,即安居期间只专修所要修的法门,不可涉及其他譬如当你一心修圆觉的禅那法门,忽然动念想念佛号,或者见到佛菩萨,这些不关禅那法门及非禅那应有的境界,都不可执取

三、安居正行:修三种圆觉净观

1. 凡夫菩萨安居修奢摩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圆觉经》)

如果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先静下来入定,即奢摩他绝对是静坐入定,这是与另外两个修法最大差别之处凡夫只能于六根中取一根一境,把心安住修法上而入三摩地,如此来修定。本来圆觉法门中的菩萨,必须先知道一切如来本起因地,树立我的心本来圆觉周遍一切法的菩萨正见,以此正见来修奢摩他。但是,此处是为凡夫开示,故直接说“不起思念,静极便觉”,不起思惟妄念,入定很深很清净时,对六根的追逐减少,心本能的知觉自然扩大,对境界的觉察也慢慢扩大

“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能知觉的作用就从一个身体慢慢扩大到一个世界,觉亦如是。即心进入极静的时候,觉得整个身体静下来,开始时一念觉知觉性遍满全身,身内有任何微细动静(比如气感、冷热等)都能觉知。很多不修定的佛教徒,总是认为佛教修行与气无关,那是他对定所产生的觉受无知。至于修慧,若按小乘的四念处修行法,修身念处就是对自身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要了了分明,此时必定发现身体的气机,修密宗更是注重气脉的处理。那么,在修圆觉法门的奢摩他时,若对自身的气机都不晓得,根本无法生起觉性遍满十方的觉知。

当身心宁静而觉知身内的一切气机后,才算是初步的觉遍满一身,接着觉得周围环境也静下来,慢慢周围有任何动静都知道,其实就是心的灵敏度扩大到身外,乃至一念觉知觉性遍满四周,于是周围微细的磁场能量的变化都觉知。最后觉得整个世间都寂静下来,心扩大到整个世间,一念觉知觉性遍满整个世间。当此凡夫菩萨的觉知心能够遍满整个世界时,不再执取心在身内靠根尘产生六识。于是此时真正确定觉性周遍法界,不靠六根就能直接感应其他的心,于是破部分所知障

在这个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个念头,他都能够知道。如果此凡夫菩萨能够觉知心扩大到百千个世界,在百千个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个念头,他也能够知道。这是修神通吗?非也。神通是修道成就必然有的副产品,所以觉性圆满周遍的心一旦觉醒,最基本就是能觉知一切心,如修行不许有此神通,无副产品哪来正产品?爱讲理论者不知道,虽然神通不是觉悟,但是,菩萨修行的正产品——破所知障,所知障一破必超脱所知而有神通——副产品。在修法过程中,若凡夫菩萨的净碍未净——寂静,何况未登地的觉碍——觉心遍满法界。现在此凡夫菩萨知百千世界心——犹住见觉,犹有觉碍,觉碍虽碍证入真如智境,却已觉悟到心识本来周遍法界但是对十信位的凡夫菩萨而言,要达到觉碍,有些人可能要修一生呢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当此凡夫菩萨修圆觉法门中的奢摩他,除此奢摩他境界之外的一切境界都不可执取。由于是凡夫菩萨的道行,所以无法达到“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所以虽得神通能见百千世界,圆满定力,但是念力及慧力不足而会执取如此殊胜境界,所以佛劝说奢摩他境界之外的一切境界都不可执取。

2. 凡夫菩萨安居修三摩钵提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熏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圆觉经》)

这有如密宗观想本尊、十方佛,或显教的《普贤行愿品》以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以此训练念力,从念力中得到心清净,得到定力。

如果凡夫菩萨修圆觉法门中的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依种种方便法门、利生事业,他都去观修“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渐次修行,常常入三摩地(如幻三昧),并须广发大愿,“自熏成种”,自己熏习自心,通过心念的忆想,久久熏习,方能自熏成种。“种”是指种性,佛法说,众生因累劫修行而成就各种种性,如:凡夫种性、声闻种性、菩萨种性。声闻又分为:初果、二果、三果、阿罗汉果;菩萨又分为:初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此处是凡夫菩萨修普贤行愿之类的观想,以及修三法,以达到自熏成菩萨种性,然后才开始修三摩钵提

修三摩钵提如幻三昧的凡夫菩萨,到底要幻什么?肯定不是幻出众生而去度他们,必然是学幻出佛菩萨的种种功德境界。那么,先要有圆觉正见——种种幻化皆是圆觉妙心,以幻化本具妙心而修三摩钵提开始时只能选某位菩萨来学习,观想此菩萨慈悲、智慧、相好、清净土的种种功德,久了便自熏成种,成为那位菩萨的种姓了。比如学观音菩萨,就观想菩萨的境界、身相、愿心、悲心,观想成就便能随心幻化出观音菩萨,进一步幻出菩萨的神通,进一步幻出菩萨的净土,于是幻化自在而成为观音种姓,具备观音菩萨的种种功德。那么,这位菩萨就能从幻化的念力中得到心清净,修得如幻三昧——净碍。然而,菩萨幻化的目的是以幻化心来除幻化,进一步觉悟幻化之心就是圆觉妙心的显现——解碍渐次觉悟如何掌握圆觉妙心的幻化,进入觉碍——彼观幻者非同幻故,最后觉悟到非同幻观皆是幻故,于是幻相永离由于是十信位的凡夫菩萨,修如幻三昧要自熏成种,达到觉碍的成就,可能要修一生呢。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当此菩萨修圆觉的三摩钵提法门,除此三摩钵提境界之外的一切境界都不可执取。其实修圆觉法门的念力观想自熏成种,就是密宗的本尊法,也是早期净土宗依自《观无量寿经》观阿弥陀佛依正二报的十六种观法,如此净土观想法属于难修之法,才是真正的菩萨净土法门。至于称名念佛,那只是凡夫的净土法门,难行能行的菩萨,怎么会舍弃观阿弥陀佛而只是称佛名号?唯有未发菩提心的凡夫,不知道修菩萨道必须从五根五力修起,于是爱捡便宜、快乐、容易的称名念佛凡夫不想完成观想阿弥陀佛身的清净殊胜功德,只想求方便,只想念佛号不想观佛身,真是小智乐小法

3. 凡夫菩萨安居修禅那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剂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圆觉经》)

禅那是指静静地思惟修习;在圆觉法门中所修的禅那,不是在定里,也不在念想中,是在行、住、坐、卧一切动止的生灭之中,观察生灭的显现的真相是本来寂灭的圆觉妙心。

“如果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数门即数息法门,即调和呼吸的出、入息而明记其数,心是要专注在呼吸次数。然而,圆觉法门的禅那不是数息法门,是静静地观察心念的生住灭,“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剂头数”,进一步心中了了分明,知道心念的生、住、灭过程与生灭次数,不是数一到十,而是如数念珠般累计数量

“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在行、住、坐、卧的一切动止之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对自己心念的生、住、灭,及其前后念次数,念念分明知晓,没有不知道的时候。“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如此修观心念次数,慢慢增进明了,最后乃至知道百千世界一滴雨水,犹如眼前看到所用的东西禅那的修持和修奢摩他、三摩钵提一样,都是渐次破除对圆觉妙心的清净周遍法界的净碍、解碍、觉碍,最后觉悟常觉不住,那么,先要有圆觉正见——如来藏无生灭,如法界性圆满遍十方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当此菩萨修圆觉法门中的禅那,除此禅那境界之外的一切境界都不可执取。

如果修圆觉法门的菩萨若修行上了轨道,必定要觉悟到圆觉的心遍满世间,有这样的心才有能力知道他方世界的事情,这就是修菩萨道与解脱道的差别。此菩萨在修禅那的过程中境界逐渐扩大,随着所知境界扩大而一分一分地破除了所知障。凡夫对自己的身体比较清楚,身体以外的事物就不太清楚了,更何况其他的世界,这是因为他迷惑在所知的境界中。现在此菩萨破除所知障,其所知的范围就慢慢地越来越广,所知境界越广大则所知障越少。如在第七章《威德自在菩萨》中所说“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意思是,无量无边的菩萨法门都不出这三大种类:(1)修奢摩他先完成定心清净,然后观察觉知的心,觉知的心就慢慢扩大,此是在定中修。(2)修三摩钵提用念力变化,成就菩萨的各种功德;此菩萨明了一切都是心的幻化,是心的幻化而完成万法的因果;最后以心幻化而成就众生、国土等菩萨事业,此修法是在念力中修。(3)修禅那此禅那是在平时的生活四威仪——行、住、坐、卧中修,即在日常生活中观心,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最后完成知道百千世界的一滴雨水,这还是修破所知障

若以世间人来说,有些人比较敏感,周围有什么动静都能够知道,就是他的知觉境界比一般人广大。如果一个人很专心地想东西时,就不知道周围发生的事物,就是他的知觉境界收小一切众生与修行人都被其所知境界所限制,造成所知有限,这就是所知障,当你突破所知境界的限制时,就被同类看成是神通。关于所知境界的广大,据经典记载,佛的阿罗汉弟子所知是有限的,比如阿那律尊者的天眼通能够看娑婆世界,不能看到娑婆世界以外的事物成就圆觉法门的菩萨功德力能看到他方世界的事物,这就是关系到觉知的心念扩大到多大的范围

因此,修圆觉三法门的凡夫菩萨内心要修到很清净,虽然什么都不想,然而心念广大觉遍十方,觉悟原来圆觉妙心能知一切法如果什么都不想又不知,就会入无想定而修错了。就是说,此菩萨觉悟到现前的境界里就有圆觉妙心,而此圆觉妙心一向来就能知一切法。因此,修圆觉法门的菩萨的出发点要先肯定:一切法都在觉中,迷惑的当下也在觉中,如此在修行的过程中,一直观察心本来觉悟圆满

4. 利根凡夫遍修三种,钝根凡夫交替修渐次求证

是名三观首初方便。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圆觉经》)

“是名三观首初入门方便”,即总结上面所讲的三观。

如果诸众生三观都能圆修,勤行精进,即名佛在世间出现了。就是说,这三种法门都能够遍修者,是一位非常希有的利根凡夫菩萨。所以佛赞叹此人是名如来出现于世。

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求胜上心。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圆觉经》)

如果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没办法成就,是因为过去世的种种业障,那就应当先勤修忏悔,经常生起希望修道的心由于憎、爱、嫉妒、谄曲烦恼妨道最甚,所以应当先断“求胜上心”,先断以上种种烦恼,才求胜进增上的心“三种净观,随学一事”,于三观之中,随其乐欲修习一观。换句话说,钝根众生还是要按照解脱道的修习次第,先断除以上的烦恼“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如果修自己乐欲的净观不成,应再次闭关四个月,修习其他的净观,即四个月轮替选修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圆觉汝当知,一切诸众生,

欲求无上道,先当结三期,

忏悔无始业。经于三七日,

然后正思惟。非彼所闻境,

毕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静,

三摩正忆持,禅那明数门,

是名三净观。若能勤修习,

是名佛出世。钝根未成者,

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

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

(《圆觉经》)

圆觉菩萨你应当知道,一切众生,欲求无上道,先当限期安居,忏悔无始以来的业障“经于三七日,然后正思惟,非彼所闻境,毕竟不可取”,经过二十一天忏悔,然后正思惟,凡是与修行无关的境界,都不可执取。其修法有:奢摩他——至静,以定来修;三摩钵提——正忆持,用心忆想,以念力来修;禅那——明数门,观心念;就叫做三种净观如果能够勤奋修习,就如同佛出世。

“钝根未成者,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经中常说:因为有种种障碍而功德境界不能现前,所以钝根人修习不成就时,当常勤修忏悔无始以来一切罪障。“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只要诸障碍消灭了,佛的境界就现前。

(广超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