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声闻依四圣谛,证诸谛空寂而入涅槃

声闻依四圣谛,证诸谛空寂而入涅槃

此处佛教导观“四圣谛”空相,即苦、集、灭、道皆空“谛”是真实不颠倒之义,“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四圣谛”是四种圣人所知的绝对正确的真理,即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又称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略称四谛。佛曾强调:只有佛的智慧才有能力建立四圣谛及宣说,依四圣谛修行达到解脱的道路,称为声闻乘在佛出世之前也有人修行解脱,观因缘证得缘觉,但是缘觉的智慧没有能力开演四圣谛来度化众生。若按本经的开示,诸法空相中,无苦集灭道可得,原来四圣谛是佛为迷惑者所需要而建立的世俗道理

无苦、集、灭、道。

四圣谛的次序:

(1)苦谛。说明世间是苦果佛来世间主要是教导众生应当出离因迷惑造成苦果的世间,不是来教你修成更快乐的人天善报,也不是叫你往生极乐世界去享受极乐佛教第一个圣谛的教导是要你觉悟无常的世间是有为的苦果。依苦圣谛来看,极乐世界也是有为之无常苦果,为什么?原来带业往生极乐世界就是无常的生灭法,生灭法必然是无常且不自在的,都是造作而有之有为苦果无常的感官所感觉的快乐也是无常的,无常的感官里没有纯乐世间,因此佛说有为世间是苦果,只有感官的反应罢了。另外,由于没有苦受就无法分别乐受是乐的,因此佛说:有受皆苦。但是,因为你执著感觉器官给予你的苦乐受,你就贪爱乐受,所以说,在极乐世界的乐受还是行苦的有为苦果。因此,认为在极乐世界“很快乐就是解脱”,那是邪见。

(2)集谛。佛说起烦恼习气造业是集,即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众生过去造种种业、种种烦恼习气,集成了现在的苦报,集是苦的因佛阐明苦和集是要告诉你这世间是苦的果报及苦的原因,所以说四谛的苦和集是世间的因果一般人学佛法只环绕在世俗因果观,即尽量修福集德以备将来享受荣华富贵。然而从苦谛及集谛来看,求荣华富贵是无止尽的烦恼在驱动——苦之集当你了解世间是苦果,了解生死流转的原因,就是烦恼与业之集聚,必然会生起厌离心想要出离这世间。因此,集谛是第二圣谛

(3)灭谛。说明生死流转的解脱与涅槃的证悟。灭谛告诉我们:解脱不同层次的烦恼,就能灭相应的业有,即证不同层次的圣果,乃至证得涅槃依四谛修行而达到解脱的佛弟子,称为声闻弟子,所证果位有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其中预流果破我见,还剩下七次生死;一来果破我见,还剩下一次生死;不还果破我见,且断瞋及淫欲,不再回到下界而最终涅槃;阿罗汉果则此生证得涅槃,不再生死流转

(4)道谛。说明离苦的道路及方法欲得苦灭,须知道灭苦之道,所以佛开示第四圣谛——道谛道就是道路,由此道可以脱苦,即修八正道、六波罗蜜等可以解脱生死修道主要是修戒定慧三学,觉悟则是从智慧观苦、空、无常、无我,从心中生起七觉支等的三十七道品

佛为声闻弟子开示四谛,是依人类的迷惑与理智而建立从迷转悟的四个真理。但是后来部派佛教的论师认为实有四谛,而且认定证初果前的最后几刹那,必须生起四谛十六行观,即观四谛各有四行相:观苦谛是无常、苦、空、非我;观集谛是因、集、生、缘;观灭谛是灭、静、妙、离;观道谛是道、如、行、出

然而在佛还未出世之前的修行人,是观因缘而证悟缘觉果,有些声闻弟子只听闻诸法因缘生灭即证初果,可见修四谛证悟不一定要经过这十六行观说一切有部认为前十五心现观属见道,此见道即为预流向,最后之第十六心现观属预流果,这十六心称为圣谛现观,预流果以后则属修道。以上是北传佛教小乘部派的观点,南传佛教《无碍解道》所列出的四谛十六行观有:观苦的害、有为、烦热、变坏;观集的存续、因缘、合、障碍;观灭的出离、离、无为、不死:观道的出离、因、见、增上

一般凡夫不知四谛,所以对四谛无执。唯有那些未悟的声闻学者,才执四谛是真实有在部派佛教,分别四谛的道理是有为还是无为,并且认为四谛中有为属于世俗,无为属于胜义有人说,苦、集是有为,灭、道是无为。也有说,苦、集、道是有为,灭是无为。至于证涅槃空寂的阿罗汉,必然觉悟空相中四谛不可得。

若依大乘般若性空的见解,凡有言说皆是世俗谛,胜义谛无相则语言道断,所以空相中无四谛可得当修行人证入金刚喻定,无识境有为诸法,所以无苦谛的无常、苦、空、非我,亦无集谛的因、集、生、缘,亦无道谛的道、如、行、出,唯有灭谛的灭、静、妙、离。但是,修四谛证涅槃时言语道断,智境无二法,有为相的灭、静、妙、离已不可得,所以亦无灭谛可得。只能在出定后回到识境里,依后得智说涅槃是灭、静、妙、离,说涅槃前之道是道、如、行、出

(广超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