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大乘佛法说,菩萨行者要修六度万行;南传佛教则说,菩萨要修十波罗蜜:

1. 布施波罗蜜

布施有三:

(1)财施:以己财物施予他人,使他人安乐。

(2)法施:以佛法为众生演说,使他们开悟。

(3)无畏施:慈心不杀,使众生心无怖畏。

一般人布施是为求福报;小乘人是为了解脱生死;菩萨布施是为了使众生得到利益,另一方面是希望自己将来得到大福报,才能以无量无边的财富布施给众生,更能利益众生。

一般人布施时,执著“我”在布施,“他”接受布施,以及布施之“物”,即所谓的三轮不空。如此布施就不能得清净无漏的功德。因为执著布施的善业,而在善道中轮转不已,不能解脱菩萨没有上述的执著,布施时三轮体空,不著相,才能使他解脱到没生死的彼岸,称为布施波罗蜜。

初地菩萨已了达我、法皆空不可得,一切都不执著,但是还需继续圆满修布施波罗蜜。已圆满修布施波罗蜜的三地以上的菩萨更配合忍辱力,能布施生命中的一切,如手足、头目、髓脑……甚至于连妻子儿女等皆能施。

2. 持戒波罗蜜

即受持戒律,不应该做的绝对不做,应该做的努力去做,即所谓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持戒有三:

(1)摄律仪戒:受持佛所制定戒律,具众威仪。

(2)摄善法戒:身、口、意所作,皆具足善法。

(3)饶益有情戒:以无缘大慈平等度众生,拔苦予乐。

凡夫持戒的目的是怕堕落和为了能生天道;小乘人则为了解脱生死;菩萨除了为戒除贪、瞋、痴等业习,不堕恶道而持戒外,主要是为了利益众生,所以菩萨戒里有饶益有情戒,即一切对众生有益的事情,菩萨都要做,不做就是犯戒,这是不容易做到的。菩萨具持众戒而无所执著,所以称为持戒波罗蜜。

3. 出离心波罗蜜

菩萨观察这三界如幻如化都是苦报,所以念念都想要出离,修解脱道以解脱生死。但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其出离心是身入世而心不入世,不先取证涅槃,而罗汉的出离心是为求证涅槃

很多人以为只有修解脱道是出世间,修菩萨道则是入世间。其实菩萨的心也是出世间的,为了众生以大悲心而入世间,所以说菩萨倒驾慈航

4. 智慧波罗蜜

菩萨为了度化众生解脱生死,除了要学习一切佛法和世间法,还要遍学一切解脱的智慧法门菩萨不只观察这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苦、空、无我,更要觉悟一切法本来就是不生不灭——即无生的涅槃菩萨觉悟心的本性就是无相的涅槃,于是,虽在三界六道中度化众生,心却不执著于生死,不执著于涅槃,这就是菩萨的智慧,与执著要入涅槃的二乘人不一样。

佛法特别强调由智慧得解脱,因为只有智慧才能觉悟实相而除去一切苦经中说“五度如盲,般若为导”,并以种种功德称扬赞叹智慧。有些人不知佛经赞叹智慧的用意,于是以为只要有般若,其余的波罗蜜就可以不要了,若菩萨只修慧不修福德是错误的。智慧是六度的领导者,使菩萨所修所行的一切都不致发生错误,但它需要与布施、持戒、忍辱等行为配合,即智慧如眼,其他五度如手脚,有眼无手脚则一事无成,圆满修六度才能成就佛果

5. 精进波罗蜜

勤劳不懒惰就是精进,如世间人要完成学业很努力读书;为了要财富很努力地工作赚钱。虽然菩萨觉悟无生的涅槃,然而,菩萨见到众生备受各种生死流转的苦楚,努力修种种利益众生的事业,给予众生种种利乐,精进度化众生不懈怠如果菩萨的精进心只为自己解脱生死及证入涅槃,这就是菩萨的堕落与懈怠所以菩萨要精进地做度化众生的事业,不能在个人的证入涅槃解脱上精进

6. 忍辱波罗蜜

菩萨必须能忍受众生对他所做的一切行为,不论好恶其心平等,称为忍辱波罗蜜。忍辱有三:

(1)耐怨害忍(生忍):遇恶劣众生的怨憎毒害,安然忍耐,绝无报复的心。

(2)安受苦忍(法忍):若遇天灾人祸,贫病寒热,众苦所逼,恬然忍受。

(3)谛察法忍(无生法忍):闻说诸法实相本来不生不灭,内心喜悦,安然信受无疑

菩萨时时觉悟一切法的实相本来不生不灭,于是觉悟身、心、世间都是因缘幻化不真实,所以遇到怨憎毒害就不会执著有人加害于自己,或我在受苦,不执著有一个人在忍辱,因为菩萨已悟无我,亦无实法可得。另一方面,菩萨的本愿是要度化一切众生,现在众生在闹苦恼,理应去度化,怎么对他起瞋心呢因为有慈悲心而不起瞋心,自然就能够忍。凡夫的忍是瞋后才来忍;菩萨是有正定、正念、正知现前,生起智慧,使他不起瞋心,不了解的人以为他在忍。可是菩萨心中无所谓的忍辱,只不过是这无忍之忍,名称叫做忍辱波罗蜜罢了。如《金刚经》说:“忍辱波罗蜜即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金刚经》记载:佛在过去世做忍辱仙人时,被歌利王支解身体,他都没有生起一念瞋心,还发愿成佛时第一个要度化的人是支解他的歌利王——憍陈如的前生当菩萨修到没有瞋心,就不必忍了,而凡夫则是在忍初发心菩萨一开始就应如是学习忍辱:观想毒害我的人可能是前世父母,对我有恩,则应该忍;或观想他为自己的儿子,做出一些傻事儿,也应该忍等等。

7. 真心波罗蜜

菩萨行者的内心必须纯真不假,没有虚妄。有时凡夫讲话不算数,菩萨则言出必行,甚至于牺性性命也要完成他所承诺的事情,这就是菩萨的真心,绝对没有虚情假意。

8. 决心波罗蜜

菩萨行者必须有坚固的菩提心,不畏千艰万难都要成佛,任何天魔外道都不能改变其决心。甚至于有人向他说佛是魔,他都不会动摇,深信修菩萨道成佛是绝不虚假的,这就是菩萨的决心。

9. 慈心波罗蜜

慈是给予众生乐。菩萨行者要有大慈悲心,才会不忍众生受苦,一心为了使众生离苦而发慈无量心,很精进地度化众生

10. 舍心波罗蜜

舍是平等的意思。众生对我们好,我们就会感到快乐,对他有好感;众生对我们不好,我们就会生起厌恶心,认为此人不可度化而远离,这是凡夫俗子的正常心理。菩萨就不是这样,他对好人或坏人都保持平等心,即所谓的舍无量心不执著某众生罪恶深重使人讨厌,某众生心地善良而心生喜欢;所以菩萨能在三界六道一切处度化有缘的众生

讲完了南传佛教的菩萨十波罗蜜,我们会发现其中缺少了“禅定波罗蜜”,原因是南传佛教依据释迦牟尼佛过去世在人间的本生因缘来看菩萨道,似乎菩萨是不修禅定的,但这是不合理的。若依北传佛教大小乘经典记载,菩萨必须修禅定,乃至菩萨成佛前,如弥勒菩萨已能入无量百千三昧。北传大小乘佛教所讲的六波罗蜜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其中多了禅定波罗蜜,少了出离心、真心、决心、慈心、舍心波罗蜜,然而,菩萨发菩提心时,此心已具足这五个波罗蜜,一个也不少

禅定波罗蜜禅定又译为静虑、定、三昧,即心的寂静达到心境合一的境界。佛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即由于禅定的力量,能够控制自己的内心有了禅定才会生起智慧,依佛法说,没有禅定而生起的智慧是狂慧,很容易自我意识由禅定生起的智慧才是真实,因为在定中以微细心观察所得智慧才能看清真相,散乱心观察所得智慧是烦恼的知见,所以说,修禅定所建立的正念正知(正念正智),是生起智慧体验真相的基础。同时,有了禅定就能发起神通,这才能广利众生,菩萨的三昧力超越阿罗汉,不但于众生境界里能示现无量身,还能游历诸佛国。

大乘佛教说六波罗蜜是罗汉与菩萨皆应修学的,但菩萨要更进一步修学以下四波罗蜜

1. 方便波罗蜜

菩萨为利益众生愿学一切法门,以便能以各种善巧方法拔济众生苦恼;随顺众生所乐,以种种方便示现说法以教化之。

2. 愿波罗蜜

愿就是誓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尽未来际,成就行愿。菩萨愿成就一切众生,愿供养一切诸佛,愿尽未来劫证如来智。

3. 力波罗蜜

行满功成,万境无动,善办众事。菩萨具深心力,无有杂染,乃至具加持力,使众生信解领受,这是力波罗蜜。比如菩萨父母所生身,力量超越一般人。除此之外,具力波罗蜜的菩萨神通力能成办一切度生事业,一切世间的天龙鬼神都不能比拟

4. 智波罗蜜

菩萨行者除了要像阿罗汉那样具足三明,知道世间一切因果来去、众生的宿命等,其智慧波罗蜜,还要懂得一切世间的工巧、技术、医术等世间智慧。菩萨的智波罗蜜,如《华严经》说:“即得十种智波罗蜜。何等为十?一者于念念中令身遍满一切佛刹智波罗蜜,二者于念念中悉能往诣一切佛所智波罗蜜,三者于念念中悉能供养一切如来智波罗蜜,四者于念念中普于一切诸如来所闻法受持智波罗蜜,五者于念念中微细观察一切如来所有法轮智波罗蜜,六者于念念中知一切佛不可思议大神通事智波罗蜜,七者于念念中说一句法,尽未来际辩才无尽智波罗蜜,八者于念念中智海现前观一切法智波罗蜜,九者于念念中得一切法界教海智波罗蜜,十者于念念中得知一切众生离众生想智波罗蜜。

之前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般若共六个波罗蜜,加上方便、愿、力、智四个波罗蜜,合称为十波罗蜜具足这十波罗蜜的菩萨,叫做不退转菩萨。初发心菩萨一时只能选修一个波罗蜜,甚至于一生中只修一个波罗蜜。

《解深密经》说:方便波罗蜜为施、戒、忍三波罗蜜之助伴,愿波罗蜜为精进波罗蜜之助伴,力波罗蜜为禅波罗蜜之助伴,智波罗蜜为般若波罗蜜之助伴。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就是观自在菩萨用来观照五蕴皆空的法门“行深”是指什么?佛法说,凡夫被烦恼遮盖了本具智慧,所以被世间种种事物所迷惑。我们不知道也不想去看看内心烦恼有多深,只想看心外的花花世界,有什么让我们争取得到。这就好像行色匆忙的新加坡人到马来西亚的乡村,发现那儿的人连冲一杯咖啡都慢吞吞,等啊等,要等上半天才有咖啡喝,真受不了。而马来西亚人却发现新加坡人来去匆匆,一喝完咖啡就一溜烟似地看世界去了!我的意思是,我们已经接受匆忙的生活步伐,不知道新加坡人有多么匆忙。人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很强,已经接受当下的生活情景。同样的,我们生活在种种贪、瞋、痴等烦恼里而不觉察,心只往外看世间是如此真实

因贪、瞋、痴等烦恼遮盖住,使我们的智慧不能现前,经典形容烦恼好像天上的云,智慧就像天上的阳光,云层很厚,阳光就透不过去;智慧就如光明,光明不能照耀,是因为被烦恼盖住了修行者要在没烦恼底下,才能智慧现前而观自在,这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要有定力的清净心,不是散乱的心;(2)心要细,不可粗心大意;(3)贪、瞋、痴等烦恼的因缘不现前所以观自在菩萨要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即菩萨要修到很深的智慧,为什么深?因为烦恼垢厚,智慧就被盖到很深的底下;如果烦恼很轻薄,就不觉得智慧埋藏在内心深处,发现原来智慧就在眼前。因此佛经说,当修行者修到心很清净,烦恼很少的时候,佛法就现前,即佛所开示的道理当下就观察到真相,不用百般思惟地推敲。换句话说,必须在烦恼很浅的时候,才能达到“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在烦恼未断除前的根尘识境界里,由于智慧与烦恼的深浅是刚好相反的,所以此时的智慧是有深浅差别的一旦能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而烦恼不再现前时,在无烦恼的涅槃智境里,智慧无深浅之差别,是一心全体皆智慧的无二智

(广超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