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102《传习录》上099

102《传习录》上099

【原文】

        先生曰:“为学大病在好名。”

        侃曰:“从前岁自谓此病已轻,此来精察,乃知全未。岂必务外为人?只闻誉而喜,闻毁而闷。即是此病发来?”

        曰:“最是。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又曰:“‘疾没世而名不称’,‘称’字去声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之意。实不称名,生犹可补,没则无及矣。‘四十五十而无闻’,是不闻道,非无声闻也。孔子云:‘是闻也,非达也。’安肯以此望人?”

【译文】

        王阳明说:“为学的大病,在于好名,好沽名钓誉。”

        薛侃说:“从去年起,我自觉好名的病已经轻了,最近认真省察,才知道完全不是那回事。难道我真的十分在乎别人的看法吗?好虚名吗?听见人家夸誉,就高兴;听到人家诋毁,就郁闷,这就是好名之病发作了。”

        先生说:“正是如此,逐名与务实际相对应。务实的心重一分,逐名的心就轻一分。如果全是务实的心,就全无求名的心了。如果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哪有工夫去好名呢?”

        先生又说:“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这个‘称’,念四声,不是一声,也是名声超过实际,君子引以为耻的意思。实力和名气不相称,如果活着,还可以弥补,如果临死也没解决,带着虚名进棺材,那就永远无可挽回了。”

        “四十五十而无闻”这个闻是指没有闻道,而不是没有名声。孔子说这是有名声,而不是达道。孔子哪里会以是否有名声来看人?”

【浅谈】

1、总之,你若自信,有目标、有动力、有正确的三观,知道自己是干吗的,就不会太在乎别人的诋毁。甚至觉得有人诋毁也不错,起码多一个角度反省自己。

2、求名,是义袭而取;务实,是集义而生。求名求多了,超过了实,弄成个名不副实,名下不来,实又上不去,给自己找难受。所以行胜于言,一切名都不要去多想,不值一提。

3、否则,名声超过了自己实力,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爬得太高之后下不来,摔得太狠之后起不来。周围的例子太多了,本来好好的,非要拔高自己,不知轻重好歹,誉满而毁至,自己又没那个实,殆矣!

4、闻,先生解释的好,不是闻名遐迩的闻,而是悟道、闻道的闻。虽是新解,但的确解得很棒!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闻道,甚至还自以为聪明,那么被人轻视也就没什么可说了。

5、人是社会性动物,总想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赞许,这几乎是人的天性。我每每跑步的时候,也希望得到大家的点赞与关注,很正常。但还要明白,我们今天日日打卡学习的根本目标是领会真理,不希望自己还这样活得稀里糊涂,这反而不在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是知还是不知,而重点在于自己“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6、悟道是我真切的要求,因为有所痛,所以努力去求道,至于悟了吗,别人认可吗,不生气,接受结局。所以孔子有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生就是不断努力提高自己,学习的过程,不是为了名,为了别人的认可、赞许与肯定。

7、如此说说而已,做到毁誉不动心,人人几乎不可能,苏大学士尚有“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所以格局、境界、胸怀是一辈子修练的事情。

8、惠能大师的出山之语:“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心动”其实风有没有起,在与你有关系,才算得风。外界的风有没有,你关注了在意了,就有了;否则有没有与你有什么关系。同样,你心动了,才有表扬与诋毁的区别,惠能大师从心的根本入手。

9、同样,先生亦从心入手,“最是,名与实对”。如何才能把务名的心弃之?“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就轻一分。”老子亦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人生无非是两种方式,一种是加法,另外一种是减法。二者相反相成。欲望(务名之心、私心)减一分,幸福(务实)就多一分。

10、如饥似渴,去务实,去为道日损,还那有功夫去好名(私心)?那还会有时间在乎别人的毁誉呢?名实相符、相称(四声)。否则名声超过本身,君子会感到耻辱。君子不求名达,而求闻达。闻道、达道,境界有了大幅度提高才是真目标,今天闻名而非达道者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