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93《传习录》上090

93《传习录》上090

【原文】侃问:“专涵养而不务讲求,将认欲作理,则如之何?”先生曰:“人须是知学,讲求亦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之志不切。”

曰:“何谓知学?”

曰:“且道为何而学?学个甚?”

曰:“尝闻先生教,学是学存天理。心之本体即是天理。体认天理,只要自心地无私意。”

曰:“如此则只须克去私意便是,又愁甚理欲不明?”

曰:“正恐这些私意认不真。”

曰:“总是志未切。志切,目视耳听皆在此,安有认不真的道理!‘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假外求。讲求亦只是体当自心所见,不成去心外别有个见。”

【译文】

薛侃问:“专注存养本性而不注重学习研究,结果把私欲当成了天理,该怎么办?”

先生说:“人必须知道学习,学习研究也就是涵养德性。不讲究求索,就是涵养德性的意志不坚定。”

“那怎样算是知道如何学习呢?”

“你先说说你为什么来学,来学什么?”

“曾经听先生的教导,学习就是存养天理。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体认天理,就是要心底无私。”

“既然你都明白,把这些私意克去便是了,还愁什么天理不明呢?”

“我怕对这些私意认识不真切。”

“这还是你自己意志不坚定。如果意志坚定,眼睛、耳朵都在察觉私欲上,哪有认不清私欲的道理!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假外求。所谓讲究求索,也只不过是体认自己内心的感受,不是向外去求个别的认识。”

【浅谈】

1、薛侃问的涵养与讲求,是理学和心学对“尊德性与道问学”的不同看法。涵养,就是尊德性;讲求,就是道问学。《中庸》说:“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心学认为是一件事,朱子的道问学是支离破碎的。世上只有一个真正的学问,就是尊德性。只要心如明镜,自然万理皆备。尊德性和道问学成两截,就晕了。

2、薛侃为什么怕对私意认识不真切呢?言下之意恐怕是:怕该克的没克,不该克的又克掉了。总而言之,怕克错了。怕克错,总是自己有些东西舍不得克,想留着,又想给自己找到正当性,于是就问老师:“会不会搞错啊?”这其实就是有私心了。

3、如何去私心?我们去庙里,如果是大丛林,一定有“不二法门”四个字,便是此意:存养本心就是在做学问,不可把学习和德性对立,这是一回事儿。

4、人必须知道学习是学什么!为何去学习,不是为学知识而学习,也不是为了炫耀自己懂得多而学习。是为了涵养德性,改正错误,明白道理而学。而且要以修养德行做学习的动力。

5、现在太多的人,包括我有时还有这个毛病,学一套,说一套,做一套。学了很多,但是自身老爱与人争辩的毛病还没改多少,脾气也还是急。遇事冲动,不冷静、沉着,不懂得沉淀自己,这是典型的把尊德性和道问学割裂了。

6、有些人又有另外一种毛病,只是在事上琢磨,修炼自己,而不去读书、读经典,认为知识越多越反动,这又走向另一极端。

7、学习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体认天理,涵养内心的本真,其实就是悟道,这便是学问。发心一定要正,在日用常行中,生活中有疑惑去读书,然后把书中的道理在生活中再去体认。互为不断实践,内心德性一点点涵养。

8、体就是亲身,体认就是亲身经历、体验。不是只在知识上明白、理解,那是表面理解。如《天道》中丁元英说,心痛到极致口会吐血,以前以为是文学描述,只有听到芮小丹的死讯才知道这是真的,他自己心如刀绞,大口大口的吐血无法自拔。人生只有真正遇到坑、坎,体认了一条真理,已经很了不起。

9、真体认的前提是放下私意,放下面子、虚荣、跟人比争。他人的闲话,我如果太在意了,都是私意。悟道不论早晚,更不论多少、大小,只要悟了,便好。千万别好面子,怕自己理解慢,怕他人说自己笨。悟道是自己的事,只和自己比,早一点晚一点,与他人何干?

10、千万别装,自己不聪明就不聪明,别不懂装懂。只有在艰难的探索中有所体认,才是自己的。这样一通百通,生活中种种艰难险阻都用这样的方式,便没有了怕。亲身领悟过了大道理,才能自信满满,无所畏惧。

11、如何认清私意呢?首先立志要真切,从立志始,只是存好心、做好人、行好事,不含一丝一毫的非分之想。如此,视之、听之、触之皆如手指臂,跟随心志,处处在正念上,体当自心所见,印证,便无丝毫迟滞。

12、志向只要真切无私,判断力跟着志向走。目视耳听,皆可为直觉,不经大脑,便是合道无私。烦恼生时,是没有主见、无头脑,以为自己判断力不够,经验不足,智商、情商不高,其实全错了!全在初心、志向坚不坚定。

13、先生的心学总是指向我们的本心,要自信。自信来自诚意、立志。意不诚,志不立,便没有自信,有自信的人做事决不靠运气。千万别存侥幸心理,不可把运气当本事。这个道理要大讲特讲,人千万不可投机取巧,那是要跌大跟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