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90《传习录》上087

90《传习录》上087

【原文】

        问:“程子云:‘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何墨氏兼爱,反不得谓之仁?”

        先生曰:“此亦甚难言,须是诸君自体认出来始得。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如冬至一阳生,必自一阳生,而后渐渐至于六阳,若无一阳之生,岂有六阳?

        “阴亦然。惟有渐,所以便有个发端处;惟其有个发端处,所以生;惟其生,所以不息。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发端处;抽芽然后发干,发干然后生枝生叶,然后是生生不息。若无芽,何以有干有枝叶?”

        “能抽芽,必是下面有个根在。有根方生,无根便死。无根何从抽芽?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生意发端处。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爱物,便是发干、生枝、生叶。”

        “墨氏兼爱无差等,将自家父子兄弟与途人一般看,便自没了发端处。不抽芽,便知得他无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安得谓之仁?孝弟为仁之本,却是仁理从里面发生出来。”

【导读】

1、墨家的爱和儒家的爱,是针锋相对的。儒家爱有等差,推己及人,由近及远,先修身齐家,爱自己、爱家人,爱妻子儿女,父子兄弟,再爱亲戚朋友,再爱本乡人、本国人,最后爱全世界人,爱天地万物。墨家的兼爱则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

2、儒家墨家,都貌似理想主义者。但儒家的理想扎根于家庭。首先是爱自己的家人,再爱别人。遇到无道暴君,首先是明哲保身,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不去跟他死磕。墨家的理想则已经脱离了人伦,变成了纯粹功利的互惠互利。

【译文】

        陆澄问:“程颢先生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为什么墨子的兼爱之说,反而不被认为是仁德呢?”

        先生说:“这很难说清楚,必须你们自己去体认才能明白。仁德是造化万物、生生不息的天理,虽弥漫天地间,无处不在,但它的流动变化,作用发生,也有一个过程。比如冬至一阳生,阳气开始回升,从十一月到来年四月,一路升到六阳。如果没有一阳产生,哪来六阳?夏至一阴生,阴气的变化也是一样的道理。”

        “因为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有发端。有发端才有生命,所以生生不息。比如树木,生根发芽,树根就是它发端的地方,抽芽,然后长树干,有树干,然后有枝叶,最后生生不息。如果没有芽,枝叶从哪里来?能抽芽,下面必有一个根。有根才能生,无根它便死。没有根,怎么抽芽?

        “父子兄弟之爱,就是人心意念的发端处,就像树木的抽芽,从这里出发,去仁民,爱物。墨家兼爱无差等,把父子兄弟与路人甲一般看待,他就没有了一个发端的地方,不抽芽,便知道他无根,便不是生生不息,怎么能叫作仁呢?孝悌是为人之本,却是从仁理上生发出来。”

【浅谈】

1、此程子是兄程颢。“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不是兼爱吗?那跟墨子有什么差别?墨子的兼爱为何不能称之为仁?大哉问,需仔细辨别。

2、其实墨子的学说并没有消失,似在野的正义,一直都在。如《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抛弃社会与家庭,却视天下人当兄弟待,这种无差别的出发点便是兼爱,便是互为目的,但不会长久。

3、而仁是如根渐枝漫长,有根方生而不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无生便死。如父子兄弟姐妹情是在日常生活中潜枝漫长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种爱必有根、必有心之发端。

4、老话说的好:“没有一个人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都是父母养育之恩,无论是亲生还是抱养,都真切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亲亲自己的父母,再去亲亲与感情无关的他人,推己及人,如涟漪般扩而充之。

5、仁民而爱物,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此良知之四心发动,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6、今天说人类命运共同体,天下一家亲,绝不是兼爱、无原则地把我们的资源糟蹋了,给外国人!而是要好好珍惜,爱物,这是我们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基础。

7、多说一点,墨子兼爱非攻其实也有根,就是功利思想。我把你的父母、孩子当作我的父母和孩子,那么既然是一家,你就不会攻击我了。

8、兼爱的出发点以互惠互利,而爱如果仅从功利上论证,可靠吗,如今国际交往,傻到信他人的口头承诺,鬼话连篇,谎言不断;或者你兼爱别国,如果他贪得无厌呢?不满怎么办?

9、以孝为根,而不是以义为根,从根本上解释了,儒家思想为什么是中国社会主流的原因。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而其发必定在至亲的关系中。这便是根基,发端,然后才能普遍于天下人。

10、义者宜也,其实根子还是功利。由于仁有孝、有根在,才能在现实生活中超越功利,成仁复义,而由于仁在先,义、利便有了附着。

11、大乘佛法把众生的烦恼当作自己的烦恼,把众生的苦难当作我的苦难,这件事为什么不是兼爱?不是功利?不是义?因为它有出处、有发端。因为你在亲情中,经历过生离死别、爱恨情仇,感同身受就是发端。

12、总有一个对佛家的疑问,佛祖出家,发端=家都抛弃了,或如李叔同出家,唯一能站住脚,他虽自己没说,我们想象,以天下苍生为家?

13、当时的中国,遍地的苦难与灾难,他做了太多的事情,却一再受挫。终于发现偌大的中国,小家亦守不住,如宝玉出家,亦是万般无奈。李叔同并不反儒家思想,他也知道父母妻儿对他的关爱,怎么会不知!但他在当时找不到出路,只好遁入空门。

14、如同一部《红楼梦》,梦幻破灭后解脱之路还是佛家。其最高境界还是佛,曹氏认为把亲情看作根本也是一种痴迷,弘一大师他的选择有其原因,境界之高不便置喙。

15、儒家对还是佛家对?孩子与父母之间是缘分,儒家一直是为下一代活着,子子孙孙无穷尽;佛家让我们舍弃这一切,可臣妾做不到哇!

16、儒释道三家在阳明先生这里得到了融合,但在五伦关系根子上还是儒家。思考方式、境界可以借鉴佛老,以人验事,以事验人还是儒家,因为人人来世一遭,都有一个不可推卸的责任。活学活用,什么事而需要佛时就说佛,需要道时便是道,不刻舟求剑,不器之。

17、所以说学过心学,便发现对儒释道三家的选择不成问题。选择任何一家,只要弃儒,便是伪!比如你整天吃斋念佛,儿子高考前你来个佛系,不管,试试?老婆死了,你鼓盆而歌,御风而行,装什么装?

18、儒家是五谷杂粮,佛家是药,道家是艺术、是境界。人不能靠药活着,是人就得吃五谷得百病,靠佛这个药来活血,道家养生,让生活充满希望与滋味。但一定以儒为根,民以食为本。

19、今天儒家让我们站在大地上,这大地就是亲情、责任感。把这亲情扩而广之,便是天下关怀。我们是这个世界上最爱学习、最勤劳的民族,为下一代、为未来始终在努力奋斗中。

20、当然,今天我也在学佛,希望了生死,活得明白一些,通透一点,希望走得时候安祥一些。但我曾经寄托于佛,读过心学,便不会再迷信了。因为我明白,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21、所以才说佛家是药,有困惑找佛;佛是一面镜子,任何一种文明不可能建构在镜子上面。佛照出了一切文明的种种弊病,但人不可能了无牵挂,人类还要繁衍,不可能把一切都放下、都抛却、人都去出家。

22、但佛的境界又是最高的,先生有时批评佛道有点过了。惠能大师有入世的思想,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便来自于禅宗,为儒家提供自我反省的觉悟与方法。

23、佛家的入世思想,在日用常行中修行,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禅宗转一下,更是体现在事君侍父,更是般若。今天君没有了,但整个中华民族就是你我的君,我们共同的父,所以我们无论在世界任何角落,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