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阳明心学核心七大原则

阳明心学核心七大原则

阳明心学核心七大原则

一、心即理

1、汝心安否?心即理就是爱之理,无论是五伦中哪一种爱,都是因为真诚体验过,绝不是讲各种理由应该怎么样怎么样。如同在家庭不讲对错一样,中国人口中的讲道理更不是讲逻辑思维的对错,而是如夫子说宰予:“汝心安否?安,你去做就是了”;否则,心不安,便不要那样去做。

2、为什么生命情感的真诚体验才是爱?才能是理?因为爱之理本身不热不冷,但是爱、或者说你的心,一定是体现在事情上,才知你心热不热。

3、此心不是头脑的算计、理性的思考、逻辑的分析。是在事上的心之四端。爱一定是热的、有温度、有感情。

4、心即理,这个理只是借用朱子的概念,是整体的三段论,心即性,性即理,然后心即理。可以大致理解为“心之规定”。

5、心是生命情感的本真中和的表现,是良知,可用正念、事上去显现,是中国人的哲学概念;过了便是情绪,是西方人的理念,理性的思考分析与理解。

6、心之所向便是良知、真理。在事上磨、事上验,俗称“实践出真知”。一切的善恶好恶都是人生命情感的本真,是灵魂的直接感受,不是理性思考。

7、西人理解、或者说学习阳明心学以前的理解是:

心=理性=情商=道理=对错。

王学:

心=生命情感的本真,有四端

好、恶,人心之所向=理。

二、知行合一

1、虽说道只能顿悟,但是修身又必须在事上渐修。因为每个人都是自带信息到这人世间,各人的性情、习气、熏染不一。既使道理懂得了,遇事性格脾气急躁,还是做不到。

2、良知人人皆有,但大多数人受蒙蔽太多太久,必须认真清扫。还要防止时时落上灰尘,心不在正念上。

3、虽然良知是心里昭明灵觉处,如清人张潮说“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花、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心向往之;更会与内心时时“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文人之韵致,美人之姿态,皆无可名状,无可执著。”同频共振、同气相求、同声相应。

4、但你如果不时时熏洗于这些美好的事物上,你怎唤醒内心的良知良能?诵读经典是比较好的办法。

5、知是行之始:大千世界一切皆美好,心向往之就是知。有此知便诵读于经典或赏雪落终南心戚戚焉,都是行。

6、行是知之成(诚):在诵读时,心与经合一;在赏雪时,心与雪合一,就是心外无物,就是行是知之诚。如此的纤尘不梁,此时感受到的美好一定是真美好!真开心快乐。

7、一切的学习,修道、爬山、赏雪,都不是孤立的客观世界,而是你自己内心与外界一切共同吸引而形成的主观感受。凡是我们真诚向往的东西或事情,一定会让自己的心与它融为一体。而融为一体只能通过行动才能实现。而行动的动力、动机一定是心向往之。

8、“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千万不要怕达不到!道之境界我们其实人人都达不到,只能无限接近,但只要真心向往,知行合一,遵从自己的本心,我们就已经活在道当中了。

9、知不等于知道、知识、理性,

知=心=理=良知=生命情感=心向往之

比如,当你特别喜欢、想念你的一个人,你就会去找他,去行动,这源于内心深处的情感动力,不是功利、判断。

想吃苹果、想去看雪、想爬山,想诵经、读书,去就是了。

10、行

=生命情感(良知)的展现和自然流露

=活在正念里。

只要是触动生命情感的本真,就是真人,不人为,不伪,也必然有行。

现实中为什么有时做不到知行统一,原因在于

知=知道=利益=功利=算计=情商

人考虑太多,便伪了=萎了

11、所以当人道理懂了,却做不到时,是理性思考知道了,理性知道了,还是纠结在理性算计,说白了还是自私。

西人云:人一思考,上帝便发笑;所以阳明先生说:心怎么想,就怎么去做,想那么多干嘛!如此遇事成了直觉,便如高手任何东西在手里都可以是剑,是金刚,断一切邪念。

12、比如孩子如果只知道早起就要背单词,才能及格,或我们工作是为了养家糊口,而不能体会其中的乐趣,那他便起不来,因为这不是他生命情感(兴趣)的流露。不让一个人的生命情感(良知)显现,他怎么能过好这一生?所以千万不能让孩子为了考试这么功利的目的去学习,我们更不能抱着养家糊口的心态去面对工作,那是把利益得失当作了知,这是误会了知行合一,知的含义,会心累身累。

三、如何找到生命情感?致良知!

1、致、达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是到达大道,而是用内心去感受、去听内心良知的呼唤。如同做梦时,如同内心的纠缠、焦虑、患得患失,都是在听。

2、良知不论你听不听见,它都在。既便贼,你当面骂他贼,他也会恼羞成怒。关键是大多数人忘记了去反省、去静思冥想、去让心静下来,去听心的声音。过年了,找点时间,回家看看。在陪伴父母与孩子家人的时候,你会听到你内心的声音。

3、西方妄想通过知识控制一切,比如某国的三大霸权:军事、科技、金融,他们一定会遮蔽人心,一定会用心理学的理论来解释表达你所遇到的生活中、工作中、家庭中的一切,这不现实。存在不是改造的对象,存在者(即我们自身)才是应该时时修习、正念、改变的对象。

4、良知,每个人都有,尤其在中国人人心中,在夜深人静,在不功利的孩子面前,在抛弃了一切私心杂念的时候,在老人跌倒不需要考虑时,你就听见了良知。而我们往往在生活的重压下,遗忘了内心的呼唤,怎么办?去诚意!

四、诚意

1、如何致、如何听?如何修身?首先是诚意:在生活中、在事上不装、不做作、减去人为。如此意之诚,方能正念生。认真感受内心的美好,真诚的面对内心,不要逃避。

2、诚意亦即西人讲的吸引力法则。诚意时,善念起,你便会时时地去向好;恶念涌,你便便会时时地去向恶。所以“一则诚,一则伪(人为)”诚意是良知的发窍处,起心动念处。

3、日日反省、纯粹倾听,当心与道合一,生命本真同频共振,就是知行合一,就是诚意。

五、立志

1、道家是诗意的栖居、艺术范活着;佛门是镜子、是痛病的良药、良医;但只有儒家思想是我们一生的追求与目标。人生在世,其实就是由一段一段的事情组成,不做事的人生不是人生,没有目标的人生更不可思议。人生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止于至善,就是立大志,就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2、首先器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兴趣、天赋、天分是最好的老师。专注、专心,虽九死而不悔,方明白有独立思考、独立人格多么的重要。

3、最终君子不器,抓住核心,融会贯通,一通百通,而成通才。去立志=佛家讲发愿。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愿力可消一切业。

4、立志、发愿很难,止于至善更累!但中国士人就是如此:天下关怀,“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至少先修好自己,再起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做好传承,教育好下一代,然后能帮一个是一个,最终成天下关怀。

5、无论个人多么微弱的光,那也是光,也能发出光亮。只要能尽心知性,知道人生意义的落实处,那么心就与天地一样大。人人皆有学第一等事之愿:圣人之学;立第一等志之志=止于至善。千万不可忽视此事。

6、为什么?确定了自己的志向,是做大人,止于至善,然后止静定安虑得,一辈子便朝着那个目标、方向,全力以赴,便是立志。

7、立志是把良知时时放在正念上,专注不跑偏,简单说,此生我要干掉一万个大馒头便是如此具体。

六、谨独

1、在他人面前,做一个好人不难!因为有人监督,如台上演戏,注定要努力演成角,但这完全有可能是他律。难的是没人时的自律,让自己努力成为自己的道德主体。

2、这正是王学的关键!不人为、去伪,视之、听之、触之不到处,做事依然不忘初心、三省、内讼,独处时依本性好恶良善去做,不欺于暗室。

3、切记,此生决不再做伪君子,不做小人。无论人前人后,不装样子,决不人前一个样,人后一个样,只为自己努力,人格统一不分裂。因为我生命情感的本真,一直都在。

4、装给别人看,就是面子工程。面子和脸不一样。面子是虚荣心、私心、是私欲、是算计;脸是尊严、独立思考、独立人格,是生命情感的本真。

七、事上练、世上磨

1、以人验事,以事验人,对自己同样。学问学问,关键一个问字。像中学做习题,切忌常常去翻翻看最后一页的答案。人生没有后悔药,谨言慎行,不急不缓,活在当下。

2、人生就是走过路过,也是在做种种事,你不真实笃行的经历种种事,道理不会明白。知行合一的良知,不可能离开事,没有独立于事外的良知。

3、走到岔口,问问再走,启蒙老师、父母兄弟,高僧大德,都可以。孔子都会经常问,何况你我俗人,这不丢人。养心在做事中,只能在做事上养心。

4、还是用馒头做比喻,事上练,不可能意淫吃馒头,而是像马斯克,想去火星,就去实践,虽有坎坷,但也是自己心之向往,只是心之本体的真实显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则无所谓成败得失论。这样透过现实行动,把内在情感倾注在了事上。

5、只是去做,不做花想,也不做叶想,如同马斯克,就去做,至于是否如老马般成功,那是另一回事,因为我的目标不是成功,而是认真去想、去做,足矣!

八、小结

1、七原则,“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三个是理论,“诚意、立志、谨独、事上磨”这四个是实打实的实战。其核心归于孟子的心之四端,生命情感的本真。

2、真诚地遵从内心的力量,然后让它发乎皆中节,这一切自己去体会,如同吃馒头,自己去细细品味麦子的醇香,而不是让别人嚼过,再吐给你吃。你自己行动了,吃了,才能真正体会到真实。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3、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仅从我们成长这么多年,受西方教育体系的影响,从字面去理解,很容易望文生义,走偏、走歪。

4、抓住核心

生命情感=心之四端=良知=知

生命情感的流露=行

致良知=听到自己内心本真的呼唤

        以上仅仅是个人粗鄙不堪的理解,不一定对,还请看《传习录》原文,以经解经,直达圣人之道。愿你我都能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回归人之为人的尊严,活回笃实,做回真人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