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修行为什么对长生飞仙如此向往?

长生不死的观念由来已久, 据文献记载,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向往长生。东汉末年, 道教诞生, 方仙道作为道教的一大源流, 其思想也被道教全盘接受, 并成为道教宗教思想的内核, 从此于贯彻整个道教史, 直至如今。我们甚至可以说, 如果缺少了长生成仙的思想, 道教就不能称之为道教。

在神灵仙真之颂中, 道教中人赞扬仙真时自然会表露出对成仙的渴望, 仙人之乐, 可谓无穷无尽!他们已经彻底超凡脱俗, 不染尘埃, 远离生老病死, 而且身怀神通妙法, 自由往来天地人三界, 饱览大好风光, 如此美妙的生存状态, 竟可以长达亿万年, 以至于永恒, 这怎不叫人极度渴求、 无限遐想呢?

道士不仅渴望长生不死, 期想成仙以后逍遥于天地之间, 而且深信自己可以通过勤修苦练, 得道飞升, 或者益寿延年,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葛洪在《抱朴子内篇》 中提出的“仙可学致” 的观念:

世人之所以否定神仙, 主要是因为秦始皇、 汉武帝为了修仙兴师动众,劳民伤财, 最终却一无所获,但修仙之法, 不仅在于仙法妙诀, 更重要的是淡泊宁静, 一心一意, 所谓“学仙之法, 欲得恬愉淡泊, 涤除嗜欲, 内视反听, 尸居无心” , 清静无为、 恬淡守虚才是入道的根本要素, 而君王作为天下之主, 必然被权力美色扰乱心神, 无有片刻之安宁, 又怎能有所收获呢?

道士坚定地信仰仙道、 渴望飞升, 长年累月地修炼,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实现自己的宗教理想。那么道士为何对长生飞仙如此念念不忘、 孜孜以求呢?

第一, 热爱生命

当远古先民产生自我意识之后, 对生命的关怀就伴随着整个人类历史。 远古先民祭祀鬼神,发明巫术, 都是希望以此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

先秦时期, 道家贤哲将这种生命意识加以总结, 发扬光大, 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 吾又何患” , 因此强调“摄生” “贵生” ; 道教的“贵生” 意识是无比强烈的, 体现为宗教的终极关怀——得道飞仙。 道教不仅将此信仰付诸实践, 还有一套理论: 人的身体虽然来自父母,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 从根本上来说, 人是由大道孕育的, 所以可以通过修炼返本还源, 回归于“道” 。如《无上秘要· 人品》 云:

形非我有, 我所以得生者, 从虚无自然中来, 因缘寄胎, 受化而生。我受胎父母, 亦非我始生父母也, 真父母不在此… … 立行合道, 则身神一也。身神并一, 则为真身, 归于始生父母而成道也。

人的生命来自虚无之中, 由天地自然之气孕育, 之所以因父母而生, 不过是机缘巧合而已。这种观念完全超越了世俗界的生育意识, 把人的生命直接与宇宙的本体“道” 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道教独特的“天人合一” 思想。由此, 道教才从理论上把道家的生命观上升为求道成仙的宗教信仰。

另外, 道教关爱生命的形式也可谓独树一帜。在世界几大宗教中, 唯独道教,尽管也强调涤荡性灵, 但更渴望形体长存。因为在道士看来,人的形、 神是统一的, 形以神而立, 神以形而存, 所以教中的所有修炼方术, 几乎都是以肉身飞升作为目标。外丹派主张炼就金丹, 服之成仙;符箓派主张画符念咒, 引神气入体;存神派则主张存思神灵入体, 镇压穴窍;宋元以后的内丹派,主张性命双修, 把精、 气、 神炼为一体, 走出阳神, 其实也是变相的形体长生。在整个道教发展过程中, 道教中人始终追求着肉身的长生,只有万不得已, 才会选择走灵魂不朽的道路。

也正是因为关爱人的形体, 所以道教对古代方仙道的导引、 练气、 胎息、 服食等强身健体的修炼术非常珍视, 并不断地推陈出新, 在当今时代依然有良好的社会影响。如果我们单从养身爱己的角度来说, 道教长生飞仙的教义其实也蕴含着积极意义。第二, 向往自由

追求人生的自由是人类恒久的梦想, 从内心深处来说, 每个人都渴望打破藩篱, 逍遥自在。道教是最渴望自由的。首先, 在思想上打破了“天命观” , 希望把生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教中很多经典都提出人可以掌握自己的生命, 如《老子西升经》 云:“我命在我, 不属天地。”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 云:“我命在我不在天。”

道教是以长生为宗旨的, 因此必须树立这样的生命观, 如果他们信奉人的生命是有主宰的,寿命是既定的, 那修炼、 摄养等宗教活动岂不是毫无意义? 于是他们理所当然地要砸碎常人心中不可撼动的枷锁, 坚信只要自己勤修苦练, 就可以从苍天那里夺回生命的主动权。 道教的特点也正在此处, 他们不像有的宗教那样, 主张信徒应当把自己的一切都无条件地献给神灵,包括生命甚至灵魂。相反,道教遵奉神灵是希望神灵能帮助自己实现长生不死的愿望,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道教中有那么多与生命有关的护法神祇,如保生大帝、保命天尊等。 在道教中,人永远是比神要重要的。

其次, 道教中人在行为上也不愿受世俗的拘束。魏晋以后,修道之士或是自建精舍, 或是栖居于朝廷营造的道馆(后称道观)之中, 重新确立了自己的生存模式,神仙道教日渐成型。他们彻底以清净自然为宗旨, 安于修心养性, 斋醮炼丹, 无功名之牵累,无赋役之劳身,逍遥于林泉之下,徘徊于山水之间。有了如此悠闲的生活,道教中人当然更不愿意再被世俗束缚, 所以他们摒弃功名,再也不愿劳心劳力, 一心一意修道,期盼早日飞升。这种思想在道教的典籍中很常见,如《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礼赞》 云:“坚心勤持戒,当须弃荣禄,名利勿牵联。” 史书中,那些著名的高道也无一不是淡泊超然之人。可见,道教对凡俗世界的重重枷锁是很排斥的。

然而, 无论道教如何排斥世俗,也不得不与之发生交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与政权的往来。道教必须与统治者保持联系,不然就有可能引来灭顶之灾, 历史上就曾有数次大面积的毁道举动。于是,道教只能与世俗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正如任继愈说的:“神仙道教寻找的是一条济世而不入世, 避世又不出世的道路。” 现实中的自由毕竟还有障碍, 并不是绝对的自由, 故而道教中人才会如此企盼得道飞升, 因为只有那样他们才能获得绝对的自由:不仅生命恒久, 青春永驻, 而且神通无量, 道法奇绝, 或是耸身入云, 飘然于天地之间, 或是骑龙跨虎, 往来于名山大川, 闲时与仙友弹琴对弈, 忙时持飞剑斩妖除魔, 不受帝王管束, 更无政令压身。如此生存状态, 才是道教中人所渴求的自由, 才是他们追求成仙的真正意义所在。

第三, 实践激励

千百年来,道教中人艰苦修炼, 始终没有放弃, 除了上述两个原因之外, 还有一点很重要, 那就是他们通过修行取得了延年益寿的成果。自《史记》开始, 历代正史中都记载着很多精通养生之道, 真正得享高寿的人, 例如: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 或言二百余岁, 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 华佗字元化… … 晓养性之术… … 广陵吴普、 彭城樊阿皆从佗学… … 普施行之, 年九十余, 耳目聪明, 齿牙完坚。… … 阿从其言, 寿百余岁。( 《三国志· 方技传》 ) 此外, 还有很多因修炼而长寿之人。在医疗水平落后的古代社会, 这些高道能拥有如此悠长的寿命, 绝不是偶然的, 我们只能认为这是道教善于修身养性。其实现代生命科学也证明,如果人们能保持少思少虑, 饮食健康, 并坚持有效的锻炼, 是可以增强体质, 延年益寿的, 这与道教的修道理念非常一致。而在古代, 这些著名道士的高寿必然会激励着其他人竭力地炼道修玄, 就算不能真正地长生飞仙, 但至少可以祛病延年, 这关系到他们对自身宗教活动的体认与肯定。可以说, 如果现实中的修炼没有任何回报, 那么道教长生飞仙思想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因为道教始终不是一个单纯追求心灵安宁、 灵魂解脱的宗教, 它更关注人的现实生命。

总的来说, 长生飞仙是道教宗教思想的核心, 它表现了道士对自身生命的极度关怀, 对自由天地的无限向往, 还包括了对自我实践的肯定与期盼, 故而道士才会在颂赞中不断地诉说着成仙的渴望和成仙的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