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考:文王伐密须
文/贾雯鹤摘要:杜宇王朝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之间统治古蜀国,时间接近四百年,而非《蜀王本纪》所说的“积百余岁”而已。从杜宇“从天堕”和“密促之君”的记载来看,他可能是来自于商周之际的姞姓密须部族。杜宇由陇入蜀之后,和朱利的婚姻
文/贾雯鹤杜宇的时代及族属蜀三代即蚕丛、柏濩和鱼凫之后,蜀国进入到杜宇望帝时代。《太平御览》卷888引《蜀王本纪》云:《华阳国志·蜀志》云:从《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的记载来看,杜宇是继鱼凫而王。《华阳国志》将杜宇的时代定在“七国称王”之时,显然过晚。
我们知道,鱼凫一代相当于三星堆文化的2-4期,而“三星堆文化第2期约当夏商之际,第4期约当商周之际,……如此,鱼凫氏的年代约相当于有商一代(公元前17世纪至前11世纪)”。
那么代鱼凫而王的杜宇,其时代的上限自然应该在商周之际的公元前11世纪。
因此,学者认为:“杜宇取代鱼凫王蜀,是蜀国的一次王朝更迭。
虽然这次政权兴替的内部原因为史籍所未载,但显然与殷周之际的政治动荡和中原的王朝代兴有关,以致可以说是殷周之际政局演变的直接产物。
”至于杜宇时代的下限,学者多用倒推法进行推测。
根据《华阳国志》的记载,取代杜宇王蜀的是开明氏,共王蜀十二代。
开明王朝最终被秦所灭亡,时间是公元前316年。
如果以十二代每代25-30年来计算的话,开明王朝的上限,也就是杜宇时代的下限应该在公元前616-676年之间。
《路史·余论一·杜宇鳖令》说:“鳖令王蜀十一代,三百五十年。
”从公元前316年上推350年,是公元前666年。
据此,学者推测杜宇和开明的政权交替时间大约在公元前650年上下。
综合看来,把杜宇时代的下限定在公元前7世纪,虽不中亦不远矣。
如果将杜宇时代的上限定在公元前11世纪之际,下限定在公元前7世纪,那么杜宇王蜀的时间应该接近四百年,而非《蜀王本纪》所说的“积百余岁”而已。
我们曾经撰文指出,蚕丛、柏濩(灌)和鱼凫三代都是源自于岷山地区的氐羌部族。
杜宇的族属为何?文献并没有给我们直接的答案,因此这似乎是个相当棘手的问题。
对此,我们准备通过文献的蛛丝马迹的记载,进行稽考,作出推测性的探讨。
从《蜀王本纪》说杜宇“从天堕”的记载来看,表明杜宇来自蜀国之外,并非本地蜀族。
《四川古代史稿》的作者又根据《蜀王本纪》说杜宇“从天堕,止朱提”,认为杜宇是朱提人。
汉朱提在今云南昭通一带,是古濮人所居,杜宇可能是其中一部的首领。
段渝先生亦同其说,认为杜宇为朱提濮人。
事实上,《四川古代史稿》的作者将《蜀王本纪》的这段话标点错了,原文是“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从江源地井中出,为杜宇妻”。
即使我们认可《史稿》作者的标点,那也只能说明杜宇从天而降,首先到达的是朱提,而不能说明他是朱提土著。
相反,典籍倒是明确记载杜宇的妻子是朱提人。
那么杜宇又是哪里人呢?《古文苑》卷4扬雄《蜀都赋》云:“昔天地降生杜,密促之君。
”章樵注云:"《蜀王本纪》曰:‘朱提有男子杜宇,从天而降,自称望帝,蜀人尊为主。
’杜即杜宇,望帝姓名也。
按《蜀纪》,上古时,蜀之君长治国久长,后皆仙去。
自望帝以来,传授始密。
”杜既然是大家熟知的望帝杜宇,那么“密促”又是何义呢?童书业先生认为,巴蜀神话是杂采中原神话编造而成的,杜宇是根据禹衍化而来的,因此“密促”之“密”与禹字“高密”有关。
这种认识显然受到了中国文化中原起源一元论的影响,以为中原以外的地域文化只能被动地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甚至只有改编中原文化,以为己有,以充门面。
显然,这种认识并不正确,在此可置之不论。
蒙文通先生根据章樵之注,认为“密促”就是传世短促之义。
然而,经过仔细考察,蒙说亦未为允。
首先,“密促”一词为“紧密短促”之义,始见于近现代。
其次,即使“密促”有短促之义,“密促之君”岂不成了短促之君,这种用法不但于上下文义,颇感突兀不协,而且在上古文献中亦难找到相似的例证。
我们认为“密促之君”的“密促”在此不大可能是形容词,而应该是地名、国名或族名之类的名词。
密促可能就是商周之际出现在历史舞台之上的密须之国。
促,古音韵为屋部,声为清纽;须为侯部心纽。
二者韵为对转,声为旁纽,故得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