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不是大禹治水而是大禹治土

文/杨栋大禹治水传说流传千载,大禹更成为治水英雄,人们津津乐道于他的治水业绩,称颂他的治水之功。但在早期的文本叙述中,“敷土”却是大禹传说叙事的主体,治水的传说是后来逐渐加入的。尧舜禹时代正是洪水期,洪水已是大家习以为常之事,而生存和生活才

不是大禹治水而是大禹治土文/杨栋大禹治水传说流传千载,大禹更成为治水英雄,人们津津乐道于他的治水业绩,称颂他的治水之功。但在早期的文本叙述中,“敷土”却是大禹传说叙事的主体,治水的传说是后来逐渐加入的。尧舜禹时代正是洪水期,洪水已是大家习以为常之事,而生存和生活才是最为紧要之务,“敷土”便是势所必然。

因此,在西周以至春秋时期,人们传颂的乃是禹的敷土之功,到战国时期,由于出现了疏水灌溉的方法,“禹敷土”开始转变为“禹治水”,并逐渐夸大禹治水的能力。

将禹平水土传说的演变过程做一系统梳理,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大禹治水传说的本貌,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与文本之间的关系。

禹之功在敷土根据考古学、天文学、地质学、气候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成果,在公元前2200年至前2000年,确实有洪水发生,洪水发生的原因,可能是当时气候变化所致,而且是普遍发生在北半球的一次气候突变事件。

气候变化导致降水量的增加或降水时间的延长,致使异常洪水发生。

因此,禹平水土传说有一定的可信性。

但有学者指出在公元前2000年之后,气候开始好转,“大禹之所以能够治水成功可能主要得益于4000aB.P.以后的气候好转而并非人力之能所为”。

如果此说可信的话,那么文献中夸大禹治水之功的记载则是不可靠的,禹平治水土的真实历史有待进一步挖掘。

早期文献中多记载禹的功劳在降土。

《天问》言:“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

”王逸注云:“言禹以勤力献进其功,尧因使省迨下土四方也。

”禹的功劳在降下土方。

《大戴礼记·五帝德》曰,舜“使禹傅土,主名山川,以利于民”,舜让禹作的事主要是“傅土”。

诗经》中说到禹时,也重在说禹治土的伟绩:《小雅·信南山》:“信彼南山,维禹甸之。

”《大雅·韩奕》:“奕奕梁山,维禹甸之。

”《鲁颂·全宫》:“奄有下土,缵禹之绪。

”《商颂·长发》:“濬哲维商,长发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

”《商颂·殷武》:“曰商是常,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

”《诗经》中凡六次提到“禹”,唯有《文王有声》:“丰水东注,维禹之绩。

”是说禹治丰水,另有两处为甸山,其他几处皆与“土”有关。

即便《长发》说到“洪水芒芒”,但紧承其语的仍是“禹敷下土方”。

我们再看《尚书》中的西周文献。

首先便是《禹贡》,其开篇即言:“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书序》:“禹别九州,随山濬川,任土作贡。

”和新发现西周中期青铜器侰公福铭文:“天命禹尃(敷)土,隓(堕)山浚川,乃釐方设征。

《吕刑》说:“皇帝清问下民……乃命三后恤功于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

”禹恤功于民者,在平水土,“土”仍然是重要的功绩。

文献中除了说禹之功在降土以外,还说人们都住在禹降的土——即“禹迹”上。

文献中多有“禹迹”、“禹之绩”。

《书·立政》有“其克诘尔戎兵,以陟禹之迹”;《诗·文王有声》“维禹之绩”;《殷武》“设都于禹之绩”;《逸周书·商誓篇》“在昔后稷……登禹之绩”;《左传·襄公四年》“芒芒禹迹”;《昭公元年》“远绩禹功”;《哀公元年》“复禹之绩”;《秦公簋》“鼏宅禹幃”。

关于迹、绩,于省吾先生有过讨论,他指出:“经传之‘迹’、‘绩’本字皆应作‘幃’,即‘蹟’字,与‘迹、棬、绩’并通,而传、笺多训为功绩,非也。

”最后说:“幃,谓其踪迹所至之区域也。

”更确切地说“幃”应该是指禹所平治过的土地。

因为在《商颂》中,《长发》说“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殷武》中则说“设都于禹之绩”,禹敷下的土方即是禹之绩。

所以,裘锡圭先生说:“古人将大地称为‘禹之迹’、‘禹迹’、‘禹之绩’、‘禹之堵’,就是以禹敷土的传说为主要背景的。

”而且,西周东周的人都说他们住在禹迹上,都受了禹的恩泽,顾颉刚先生在《洪水之传说及治水等之传说》中作了总结,现录之于下:《诗·商颂·长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国是疆。

幅陨既长,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

”《商颂·殷武》:“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

《尚书·立政》:“其克诘尔戎兵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

”《诗经·文王有声》:“丰水东注,维禹之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