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铲形门齿能作为中国人本土起源的证据吗

铲形门齿在东亚有着极高的比例,在非洲和欧洲比例很低,有学者据此认为,中国境内的人种演化是连续的。然而,这一生物特征,在东亚古人身上独立发生过多次,在欧洲和西亚的古人身上也多次发生。它只是环境变化导致的基因突变的产物,并不能作为人种连续演化的

铲形门齿能作为中国人本土起源的证据吗铲形门齿在东亚有着极高的比例,在非洲和欧洲比例很低,有学者据此认为,中国境内的人种演化是连续的。然而,这一生物特征,在东亚古人身上独立发生过多次,在欧洲和西亚的古人身上也多次发生。它只是环境变化导致的基因突变的产物,并不能作为人种连续演化的证据。

11929年,北京周口店遗址发现了著名的北京猿人。

德国人类学家魏敦瑞在仔细地研究了化石之后指出,其体质特征至少有十二项与蒙古人种有联系,铲形门齿就是最显著的一项。

1946年,魏敦瑞提出“人类进化多元假说”,认为人类演化有4条路线,分别存在于东亚、欧洲、非洲和东南亚到澳洲。

在东亚人类演化线上,魏敦瑞明确标出北京猿人—山顶洞人—蒙古人种的祖先后代关系。

铲形门齿能作为中国人本土起源的证据吗铲形门齿能作为中国人本土起源的证据吗1965年,元谋人牙齿化石被发现,为两颗人类的门齿,属于同一成年人个体。

经专家鉴定,距今约170万年。

中国地质博物馆胡承志总结了元谋人的牙齿特征:舌侧表面呈明显的铲形,被中嵴分为明显的两半。

总体研究表明一些形态特征比北京猿人的原始。

铲形门齿能作为中国人本土起源的证据吗元谋人门齿化石1980年代,中国古人类学家吴新智院士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学者依据当时掌握的化石证据,创立了现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进化说”。

吴新智认为,中国人类化石有一系列共同的形态特征,包括颜面高度的减小、第三臼齿先天缺失、上门齿呈铲形等。

2016年,高星教授在“第四届中国公共考古—荆楚论坛”上讲述东亚本土人群连续演化的证据时称,“铲形门齿也是从早到晚都有的特点,这种特点在西方人,无论黑人还是白人身上都很少有。

”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接受《历史研究》记者采访时,引用吴新智院士的观点称,生活在东亚地区的人类,从远古至今,有着极高比例的铲形门齿的特征。

这种门齿是东亚地区蒙古人种的突出特点。

从一百多万年前的元谋猿人,到五六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再到距今十几万至几万年的晚期智人、万年以来的新石器时代东亚人,乃至历史时期中国境内的人,都具有极高(80%以上)的铲形门齿比例。

而在欧洲和非洲,这种门齿所占百分比仅仅是个位数。

铲形门齿能作为中国人本土起源的证据吗上门牙牙冠铲形门齿评分表王巍教授反问道:“如果东亚地区现代人的祖先来自东非,为什么东亚地区现代人仍然保留了北京猿人所具有的极高的铲形门齿的比例,而不是像现在生活在非洲的人类那样,铲形门齿只占10%以下?”铲形门齿能作为中国人本土起源的证据吗考古遗址中发现的铲形门齿情况2022年,王巍接受中新社采访时称,距今四五万年前后东亚地区的现代人中,有铲形门齿的占比高达80%以上,沿袭从蓝田人、北京人时代已形成的特点。

这表明,虽然少数遗址发现有少量外来人群进入中国西北地区,但中华大地并未出现新来人群对原有人群和文化传统的取代,以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为代表的古人类,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

2在“非洲起源说”大行其道的今天,仍然有学者坚持认为,中国人的祖先是以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为代表的古人类。

其重要论据就是,中国人的铲形门齿的占比高达80%以上,而在欧洲和非洲,这种门齿所占百分比仅仅是个位数。

所谓“铲形门齿”,就是上门齿的内侧(舌侧)不是平的,而是周围有棱,中间凹下,使门齿内面状如铲子。

铲形门齿能作为中国人本土起源的证据吗在现代人中,铲形门齿主要分布于东亚人和美洲原住民(包括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等)人群中,并且在越北面的人群中越多。

在欧洲、非洲、大洋洲人群中确实比较稀少。

众所周知,生物的形态特征是由基因决定的。

科学家发现,有一种罕见遗传病叫无汗型外胚层发育不全,患者的汗腺数量较正常人少,出汗能力很差,所以很容易中暑。

不仅如此,患者的头发、牙齿、皮肤以及面容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畸形。

(大家可以自行搜图看看)后来,学界确定了几个与外胚层发育不全症有关的基因,包括X染色体上的EDA,以及2号染色体上的EDAR等。

正常情况下,这些基因制造的蛋白质是外胚层发育过程中传递发育指令的关键“使者”。

但如果基因发生有害突变,“使者”不能正常工作,那就会打乱外胚层正常发育的流程,造成病变。

不过,不是所有的突变都是有害的。

EDAR基因就有一个突变,可以导致它合成的蛋白质中的第370号氨基酸发生变化,从“正常”的缬氨酸变成丙氨酸。

因为缬氨酸的单字母代码是V,丙氨酸是A,这个突变就被称作V370A。

日本遗传学家木村亮介等人注意到,EDAR基因的V370A突变在东亚样本中占的比重很高,但在欧洲和非洲人中不存在。

他们很自然地就想看看这个突变是否和一些头发、牙齿、汗腺之类的形态变异有关。

2008年,他们首先确定,V370A突变与东亚人的头发变粗密切相关。

2009年,他们进一步确定V370A突变与东亚人的铲形门齿密切相关。

2012年,一篇论文认为,V370A突变对牙齿形态具有多效性影响。

一个基因影响多项生理特征,被称为多效性。

2013年,复旦大学的金力与美国哈佛大学的萨贝蒂等学者在著名的《细胞》杂志上联合发表论文,报告他们在小鼠中也制造了携带V370A突变的个体,结果证实这个突变确实造成了小鼠毛发变粗。

不仅如此,他们还发现这个突变可造成汗腺数目大大增多,也就是能出更多的汗;此外,小鼠乳腺的分支数也增多。

至此,EDAR基因的V370A突变的几个主要表现都已经确定。

铲形门齿能作为中国人本土起源的证据吗3为何会有V370A突变?显然不是为了让门齿变成铲型,铲型门齿只是V370A突变的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