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禹对涂山氏说“归我子”

文/刘洁摘要:禹与涂山女的传说,是我国历史在进入文明社会以前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真实写照。禹与涂山女的婚配,并非只是男女间的个体结合,他们代表了两个互为婚姻的氏族共同体,这也是中原地区的华夏文化与南方各部的民族文化在发展中不断

禹对涂山氏说“归我子”文/刘洁孙作云先生遗作《从〈天问〉看夏初建国史》一文中把禹的婚姻问题作为“研究夏初建国史”的第一步,认为“禹和涂山氏女娲通婚,正反映了氏族社会的解体及其风俗习惯的破坏”,意义可见一斑。本文希望通过故事中透露出的时代信息,认识其反映的婚姻习俗、社会制度、男女两性社会地位的变化等相关问题。史籍中有关禹与涂山女的记载禹与涂山女的结合,事见先秦典籍甚众,现录若干条于后。

《尚书·益稷》:“予(禹)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

”《楚辞·天问》:“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

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

闵妃匹合,厥身是继,胡维嗜不同味,而快鼌饱?”洪兴祖补注曰:“禹娶涂山氏之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

”《吕氏春秋·音初》:“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

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待禹于岐山之阳。

女乃作歌,歌曰:‘侯人兮猗!’实始作南音。

”两汉史传据以演述,扩而大之。

若:《史记·夏本纪》:“禹曰:‘予娶涂山,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

’……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

”《列女传·母仪·启母涂山》:“启母者,涂山氏长女也。

夏禹娶以为妃,既生启,辛壬癸甲,启呱呱泣,禹去而治水,惟荒度土功,三过其家不入其门。

涂山独明教训而致其化焉。

及启长,化其德而从其教,卒致令名。

禹为天子,而启为嗣,持禹之功而不殒。

《诗》云:‘厘尔士女,从以孙子。

颂曰:启母涂山,维配帝禹。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制度。

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

’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

禹曰:‘白者吾之服也。

其九尾者,王者之证也。

’《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厖厖。

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

’明已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

禹行十月,女娇生子启。

启生不见父,昼夕呱呱涕泣。

”传说的大意是:禹与涂山女成婚后,仅过了四天就外出治理洪水。

涂山女生了儿子启,启呱呱啼泣,禹却无暇顾及,因而治水最终能够成功。

秦汉以后,历代典籍及各朝的地方志、诗歌、碑文中也有对此事的记载和评述:如魏晋时期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唐代苏鄂的《苏氏演义》、宋代的《太平御览》、明代曹学佺的《登涂山绝顶》、清人何彤云的《登涂山诗》等。

另外,在河南嵩县等地还有启母石的遗迹。

由此足见,其影响之昭著。

对传说中史实的考证及其反映的社会现实的认识由“涂山”之名想到的——爱情掩盖下的部族利益《孝经纬》云:“氏即国”。

依此,古代“氏”是部族、部落共同体的称号,而非个人的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