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和运用高等数术
文/何艳杰清华简《保训》里的“中”,其释义歧见纷呈,本文在综合分析诸家观点的基础之上,结合禹会祭祀台基遗址的相关考古资料,以及河图洛书的有关文献研究成果,认为清华简《保训》里的“中”是古代数术的泛称。一、清华简《保训》的“中”字释义简介清华
文/何艳杰清华简《保训》里的“中”,其释义歧见纷呈,本文在综合分析诸家观点的基础之上,结合禹会祭祀台基遗址的相关考古资料,以及河图洛书的有关文献研究成果,认为清华简《保训》里的“中”是古代数术的泛称。清华简《保训》的“中”字释义简介清华简《保训》“中”字的相关译文如下:目前,关于《保训》的“中”字,学界的意见已有十余种之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道说(李学勤等)、地中说(李零)、诉讼文书说(李均明)、民众说(子居)、旂旗说(周凤五)、军队说(王辉)等几种。虽然诸家各有所论,然皆不能令人信服。
究其原因,学者仅局限于字形、字音及字义的分析,皆未能得其真谛。
在舜接替尧掌握政权和上甲微借“中”于河伯以伐有易氏这两大事件中,“中”所起作用不同,令人迷惑不解。
晁福林的《观念史研究的一个标本——清华简〈保训〉补释》以及其他学者的著作也提出此两处的“中”字应当不是一个意思之说。
这种说法亦让人猜疑,何以同一篇文献中,同为文王训诫后嗣之事,两处事件中的同一个字,却有不同的释义。
“中”与河图的关系(一)清华简《保训》显示“中”应该是一种上古数术详细分析清华简《保训》与“中”有关的两件事情,可以看出均与古代数术相关。
1.舜之“中”——分配制度和阴阳测量中的数术运用舜掌握了“中”后,达到了两个目的。
第一,“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即利益平均分配,使得远近上下民众的欲望都得到了满足。
显然,舜掌握了类似统计学和会计学的数术知识,得以使利益均分。
第二,“乃易位设仪,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可以看作舜将自己掌握的先进高等数术运用到气象、天象、天文历法等方面。
由以上两点可以推知,舜一方面因为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而得到了民众的拥护,提高了自己的威信;另一方面又因为可以准确预测阴阳变化,而被时人目为“先知”一类的神人,最终成为尧之后的部落联盟首领。
2.上甲微借自河伯之“中”——战争中的数术运用根据清华简《保训》的内容,在上甲微伐易事件中,可以确定三点:第一,“中”既可借还,当是一种实物,而不是某种思想、政策、礼制或其他形而上的东西;第二,“中”是在战争中使用的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可以迅速强化战斗力,上甲微因借得“中”而战胜有易,商人因学会了“中”而开始强大;第三,“中”在河伯族内世代传承,上甲微在使用“中”后,就获得了“中”并且也传之后世。
综合上甲微伐易事件里体现的“中”的三个特点,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是实物且在战争中使用,此外这种实物在以上甲微为代表的商族归还于河伯族之后,商人居然还能世代传承,并由此而兴。
这反映出“中”这种东西是可以学习、复制和传承的。
由此而论,能符合这种要求的“中”,应该就是上古数术在战争中的运用,即上古排兵布阵之法,具体实物表现就是人们熟知的古代战争中的“阵图”。
《易经·夬卦》九二爻载:“惕号,莫夜有戎,勿恤。
”《易传》释此曰:“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一般学界认为此处“中道”即指“战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而‘得中道’,即意味着对战争规律的体认和践行”。
笔者以为,此处的“中”和“道”应该分而释之:“中”即是上古数术在战争中的运用,即上古排兵布阵之法;“道”,则可释为一般规律。
“中道”则是上古排兵布阵的一般规律。
如此解释,应该能更好的体现爻辞中的原意。
《易传》一般被认为出现于战国中后期,其时代及蕴含思想正好与清华简《保训》相当,两相比较,正可以印证本文关于“中”字释义的正确性。
总之,将“中”理解为高等数术,既可以满足舜以掌握“中”而平衡民众之欲,测得阴阳之实;又可以满足上甲微向河伯借还“中”,而本族亦因此学会和传承“中”,并受益无穷的史实。
因此,“中”应该是上古数术精华的称谓。
据清华简《保训》文,这种“中”应该是多源的,既可以来自世代传承的河伯族,又可以是舜这样的数术天才自己的钻研成果。
(二)周初河图是上古数术神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众所周知,中国上古数术精华的集中表现当属河图洛书。
先秦文献显示,河图虽在周初王室中存在,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失传。
有关河图最早的可信记载见于《尚书·顾命》,其言:“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
”在康王的即位大典上,河图作为重要的陈列品位于朝堂的东序。
除此而外,尚有春秋时期的文献记载,如《周易·系辞上》载:“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论语·子罕》曰:“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管子·小匡》载:“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
”此外,《大戴礼记·明堂篇》中有关于明堂的记载写道:“明堂者,古有之也。
凡九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
”学界一般认为这就是九宫之数即洛书之数也。
刘起釪认为《尚书·洪范》最初的原本当是商代的东西,但原本虽出于商末,从西周到春秋战国,不断有人给它增加若干新东西。
《尚书·洪范》曰:“在昔鲧陻洪水,汩除其五”,“初一日五行。
”学界一般认为其中也体现了河图洛书的旨要。
《小戴礼记·礼运》亦有相关记载。
分析以上先秦时期河图洛书的相关资料,可知河图在周初已经非常成熟,其有固定的表现形式,有专人职掌其义及运用方法,成为朝廷中重要礼仪场合的用器,并且在《尚书》的《顾命》《洪范》等篇中留下了相关记载。
其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管子、《周礼》的作者以及汉代《大戴礼记》《小戴礼记》的作者都认为河图是确定存在的,但由于礼崩乐坏,其在当时已经失传,无由得见具体形状。
以至于后世的《大戴礼记》中虽然记载了河图洛书中数术知识在建筑学上的表现形式,即明堂,但并不能确知两者的关系。
由此也可以得出结论,河图洛书之类是上古数术精华的图画表现,在周初是肯定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