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65《传习录》上062

65《传习录》上062

【原文】

        问:“知至然后可以言诚意,今天理、人欲知之未尽,如何用得克己工夫?”

        先生曰:“人若真实切己用功不已,则于此心天理之精微,日见一日,私欲之细微,亦日见一日。若不用克己工夫,终日只是说话而已,天理终不自见,私欲亦终不自见。”

        “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今人于已知之天理不肯存,已知之人欲不肯去,且只管愁不能尽知,只管闲讲,何益之有?且待克得自己无私可克,方愁不能尽知,亦未迟在。”

【导读】

1、陆澄所问的是《大学》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有逻辑顺序: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2、为什么一定要先格物致知,才能诚意正心呢?

朱子说:

“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知既尽,则知所止矣。意诚以下,则皆得所止之序也。”

知所止,是止于至善的止,出自“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止于最中正的标准。

朱子的格物致知,是要对天下万物,无物不知,无知不尽。如此说来,要无物不知,无知不尽之后,才能诚意正心,才能再进入下一环节,修齐治平。这样弟子会气馁,啥时候是个头呀?陆澄问的就是这个。

3、但是,按先生对格物致知的解释,这个问题就不存在。格,是格正,是《孟子》中“大人格君心”之格,只要就着自己每天遇到的每一事、每一物,去格正自己的心,格正了之后,不就正心了吗?即时时保持正念。知,是良知,本就知善知恶。良知本一心向善,不就诚意了吗?这样,格物致知,才能诚意正心,这逻辑就顺了。

【译文】

        陆澄问:“《大学》中说,彻底认识了才能谈思想真诚,现在对天理人欲还没搞清楚,怎么做克制私欲的功夫呢?”

        先生说:“一个人如果真正下决心不断用功修练,那么他对天理精妙细微的认识一天比一天深刻,对私欲的认识也是如此。如果不下功夫克制私欲,每天只是嘴上说说,终究看不清天理和私欲。这就像人走路一样,走过一段,才认识这一段。走到岔路口,有疑问便问,问了再向前走,这样才能慢慢到达要去的地方。现在有的人对于已认识的天理不肯存养,对于已认识到的人欲不肯清除,只顾发愁不能尽知天理,光是空谈,有什么益处?等到没什么私欲可克制时,再去愁不能完全认知天理,也不算迟。”

【浅谈】

1、克己功夫,就是克掉一己之私,战胜小我。小人认为自己缺钱,别人缺德;君子只看到自己缺德。所以时刻克己复礼,修德笃行,一段一段地走,一天一天地克,知行合一。走完一段,就复盘体会一段;走完一天,就三省吾身,复盘总结一天,日日知非。

2、小人在已知之事不认真体悟、存养、笃行,手上的事不认真,却成天着急还有多少事我不知道!就像我从前拼命买书,其实一本也没认真读完;到处搜课听,其实越学越迷糊。全是白费、废动作、副作用!

3、先生讲的知行合一,真的很易知易行。具体讲如人走路,行一段才能认识一段,前面的路不可能提前知道。你不经历别人的风雨,不吃那个苦,不会真懂真知道世事无常与艰辛的。

4、所以老子才言“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普通的碳不经千百万年的高温高压不可能变成晶莹剔透的水晶钻石,便是这个道理。

5、走到歧路,分岔口了,不知道该如何走,就要问。如佛讲,我们都是小根之人,如大地上的小草,大雨滂沱,悉皆冲跨;世上有大善知识,他们领悟的快,或已经过了,你这时正好碰到他们,问完再往前走不迟。大善知识就是古圣先贤。

6、人生如行路,走一段,得一段的经历。尤其要让我们的孩子早早明白这一点。碰见高人、过来人就去问,当然还没走到岔路口,只是乱问,别人讲给你,你也听不进去,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