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37《传习录》上034

37《传习录》上034

37《传习录》上034

【原文】

        澄尝问象山在人情事变上做工夫之说。

        先生曰:“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喜怒哀乐非人情乎?自视、听、言、动以至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皆事变也。事变亦只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谨独’。”

【导读】

1、象山,是陆象山,也就是陆王心学之陆九渊,因讲学于象山,故称象山先生。

2、道理只能在人情事变上去体悟,即以事验理,先生是完全同意象山先生的“在人情事变上去用功”之说,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3、这便是朱熹、陆九渊道问学与尊德性的分野。朱熹主张道问学,先博后约,要先博学求知,格物致知,然后综合成理。

4、陆九渊说了一句极端的话:“尧舜之前何书可读?”尧舜是读谁的书成为圣人的呢?所以他说朱熹的学习法是支离破碎,都是碎片,没有本体。

5、要先说明一个前提,“君子不器”。君子不只求专技,他们讲的学习,都是德行之学,一通百通,而不是专业技能的知识之学

【译文】

        陆澄向先生请教陆九渊关于“学习修养要在人情事变上下功夫”的学说。

        先生说:“除了人情事变,就没有别的事了。儒家之学,本来就是讲日用常行,应事接物待人,这些都是人情事变。‘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不就是人情吗?喜怒哀乐为什么而发?从视听言动,到富贵、贫贱、死生,不都是事变吗?事变只在人情里,只需要修养在人情事变中致中和。而致中和的关键呢,只在于谨独,就是慎独,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严格要求自己。”

       

【浅谈】

1、人情事变,分两层来理解。

第一是修养,在人情事变中修养,养成好习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德性来源于后天的习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基础上,要读经典,择良师益友,给自己一个习染的好环境;从行为上,每一次应事接物待人,视听言动,都要留个心,致中和,要管住自己,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修养上,关键是慎独,独处的时候也不逾矩,那在人前就更不会犯错了。

2、第二,在人情社会中,事变往往都是先有情变。人情怎么变了呢?因为一步步地没有“致中和”,没有走中庸之道,人情就变了,从下层的情变到上层的情变,最后就有这个事变。

3、修养不仅是美德,也是在社会中的生存之道,越是大事业,越是要靠人的修养。你的修养、品行,就是你的生存、生态环境。

4、喜怒哀乐皆人情事故!我们的高兴、愤怒都体现在人际关系里;富贵、贫贱、患难、荣华皆是事变。方法只是致中和、谨独。

5、举头三尺有神明,这是自己心的问题,既使独处,亦不欺于暗室。人在做天在看,这是敬畏,还是怕,仅仅出于恐惧而不敢;

6、根本还是在心,心不仅灵敏,其大乃天地人神之主宰。最究竟的方法是知道自己有良知,保持正念,时时刻刻觉知,活在当下。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不做违背道的事情,做了就是亏欠,就是泄气,浩然之气就养不住,气一定要养的饱满才行!

7、比如我从前的谦虚是装出来,那是做生意对乙方的需要:人前卑恭卑敬,与同事在一起马上数落甲方的不是。如此人格是分裂的,心理是扭曲的。

8、君子是在人际关系中、在起起落落落的事变中修炼成的!红尘练心,泯然众人,但又不做作,不遮掩、不塘塞、不做伪、不猥琐,该如何使如何!如此,无论贫贱富贵,什么也动不了他的心。所以中国哲学是人生俗世哲学,特别强调在事上验你做人的功夫怎样?!

9、人生在世,喜怒哀乐总要来。父母看到孩子不学习,怒很正常,这是人的生命情感,关键在于痛定思痛后怎么办?

10、是向外求,怪孩子;还是反躬内省,找自身原因。既便是批评孩子也对,但那一定是出自爱孩子的本心,而不是任由情绪波动,踢猫效应,把个人的不愉快借这个机会发泄出来,大发雷霆。这些孩子都懂,都能分辨出来。什么叫致中和,我们应该懂了!

11、孩子和你一样,都是有人格的,不光是身体,更重要的是经历教训、苦难,父母要负起责任。如果一味的追求平等对待他,而不让孩子了解人情事故,那是要出大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