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35《传习录》上032

35《传习录》上032

【原文】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或问:“晦庵先生曰:‘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此语如何?”

        曰:“心即性,性即理。下一‘与’字,恐未免为二。此在学者善观之。”

        或曰:“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何以有为善,有为不善?”

        先生曰:“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注释】

1、“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出自朱熹对《大学章句》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明德”的注解: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2、朱子讲“明德,是人天生就有的,心体空灵而不为外物所惑,所有的道理都在里面,应对万事万物也以此为本原。但是,每个人的天分气禀有差别,又被自己的欲望蒙蔽,所以那明德有时候就浑浊了。但是,其本体之明,却从未改变。所以,学习的关键是不断地“明明德”,不断地擦亮自己的明德,让它恢复本来之明。”

3、朱子这段解释,和先生的致良知学说没区别。明德就是良知,良知良能,良知具众理,良能应万事。明德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就是良知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要明明德,就是要致良知。

4、虚灵指的就是心,先生虽被后人以为反判朱子的理论而龙场悟道,其实先生并不是完全否定朱子的学说。如同一个人吃饭,第三碗饭饱了,不能说前两碗白米饭白吃了,岂不可笑!先生晚年专门写了一篇《朱熹晚年的定论》以说明朱子晚年亦走向心学之路,神仙打架,我们不必当真。

5、朱子向外求,从一个个外部事物出发然后明白天理,这个路向上向外走,普通人走不通,悟道之路这样修,普通根器的人做不到。

6、必须内省,向下向内观,顿悟才是普罗大众的修行之径,如惠能为什么普及?原因在此。但又要明白,理可顿悟,事需渐修,一体两面,不可偏执。

【导读】

1、心即理,心是生命情感的家。阳明心学不是心理学,不是心脏学,一个是生理学,一个是科学。此心和天一样大,宇宙即吾心。这个宇宙亦非西方概念物质的宇宙。中国哲学的宇宙同时又是我们的心。

2、任何人都是在以痛苦为代价悟出真理,否则再好的道理不过是善知识和手段,不是你的。

【译文】

        “让心空灵而不糊涂,各种道理存于心中,万物万物就会呈现出来。在人本心之外没有其他天理,离开了人的本心,也就没有什么事物。”

      有同学问:“朱子说:‘人之所以要学习,就是要学习心与理罢了。’这话对吗?”

        先生说:“心就是性,性就是理,‘心与理’,中间加一个‘与’字,就难免把心理分为两件事了,这一点,为学者一定要善加体会。”

        有同学问:“既然每个人都有这颗心,而心就是理,那为什么有的人做善事,有的人做坏事呢?”

        先生说:“因为恶人之心,失去了它的本体。”

【浅谈】

1、一个与,多加了一个and ,容易让后人误解。所以读书贵在明辨,善观之。法不轻传,师不顺路,医不扣门。学问一定要自己多问、多思、多实践,中国文字太言简意约,哪里对,哪些不对,自己多体会,要善于读书!

2、心即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既然人都有是非善恶的标准,恶从哪来的?恶人从哪里来?

3、答:失其本体:性,脱离了自性,自性自迷,心被遮蔽了。或者叫颠倒了;按孟子讲心被放出去了,或者今人言,正念跑了。去蔽,不住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本心回来了,正念回来了!这点儒道佛观点一致。

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有三,本分、本心、本性。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此命决定于天性、本性,即天然、特长、禀赋;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这个得在本分,尽自己该尽的本分、责任、担当,该得到必会得到,得不到也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