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民间艺术惊艳到你了吗 ?
台州仙居花灯 仙居花灯是仙居县特色传统工艺品,元宵节节日习俗。历史悠久,分布很广,种类繁多。每逢元宵佳节,各地花灯竞彩,热闹非凡。犹为奇妙的是仙居皤滩“针刺无骨花灯”,被人们誉为“灯海明珠”。杭州钟山石雕钟山乡位于杭州市郊桐庐县中南部,
台州仙居花灯
仙居花灯是仙居县特色传统工艺品,元宵节节日习俗。历史悠久,分布很广,种类繁多。每逢元宵佳节,各地花灯竞彩,热闹非凡。犹为奇妙的是仙居皤滩“针刺无骨花灯”,被人们誉为“灯海明珠”。
杭州钟山石雕
钟山乡位于杭州市郊桐庐县中南部,这里石材资源丰富,石材加工业成了钟山乡的一大支柱产业。钟山的石雕经过祖祖辈辈的传承、发扬和光大,雕刻技艺日臻完善,在当地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宁波象山竹根雕
象山竹根雕是利用毛竹的竹根及其天然形态,通过艺术构思、造型,雕刻成各种造型生动的传统工艺品。中国竹根雕艺术,起源于唐代,兴盛于明代。
温州泰顺木偶戏
泰顺木偶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剧艺术。剧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武打戏、文戏、审案戏等样式,戏剧内容主要可分为包括“神戏”与“史戏”的传统剧和现代剧。
湖州蚕花庙会
蚕花庙会是融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物资交流、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民俗文化活动。传说是新市镇当地蚕农为纪念西施,祭拜“蚕神”,祈祷蚕桑丰收,在清明时节自发聚集形成的民间传统庆祝活动。
嘉兴秀洲农民画
秀洲农民画产生于嘉兴市秀洲区,是农民从纺织、稻作、民俗等文化中吸纳了灶头画、蓝印花布、剪纸、刺绣、服饰、建筑等民间艺术,采用夸张、变形与平面装饰等艺术手法而创作的,也是我国十大农民画之一。
绍兴嵊州越剧
越剧之乡即浙江嵊州,中国越剧的诞生地,以“百年越剧诞生地、千年剡溪唐诗路、万年文化小黄山”闻名于世。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
金华九狮图
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到九月重阳节前后,永康及周边市县的民众以村为单位组成“罗汉班”,按排定的日期到方岩表演,大家各显绝技,异彩纷呈,蔚为壮观。
衢州苏庄香火草龙
草龙,又称稻草龙或香火草龙。舞草龙是衢州市开化县农民庆丰收兆吉祥,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流传甚广,其中以苏庄草龙最为讲究,观赏性强。
舟山渔民画
坐落于东海之滨的舟山,是中国第一大群岛,世界著名渔场。这里生活着一群纯朴的渔民画家,他们用大海的天真纯朴和无限想象,把美好的愿望以及真挚的情感,通过一幅幅奇趣构思的斑斓图画表现出来。
丽水青田石雕
青田石雕发端于距今5000年的“菘泽文化”时期。至清代,青田石雕吸收“巧玉石”制作工艺,开创了中国石雕“多层次镂雕”的技艺先河。青田石雕自成流派,奔放大气,细腻精巧,形神兼备,基调为写实而尚意。
吴越文化·雅俗共赏的吴越文学艺术·戏曲之乡多好戏
江南戏曲始于南宋的“南戏”。北宋末南宋初,北人因战乱南徙,北方杂剧传到温州,和当地方言、民间小调相结合,于是产生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以后称南戏。现在所知南戏剧本有一百七十种左右。剧情多根据唐传奇及江浙一带流传的故事编撰而成。《琵琶记》《荆钗记》《杀狗记》《白兔记》《拜月记》五部戏是影响最大的南戏作品。至今也是其他剧种的保留剧目。
南戏的出现,为明清传奇奠定了基础。明代杂剧作家中成就最大的要数徐渭。他的代表作是《四声猿》。他的杂剧充满浪漫主义精神,冲击了当时戏曲创作上陈陈相因的习气,对大戏曲家汤显祖的创作有直接影响。和汤显祖临 *** 对立的是苏州沈璟的吴 *** 。沈璟是吴江人,他和汤显祖同时代。他著有传奇十七种。其风格,前期追求文词绮丽、典雅,如《红藻记》;中后期比较注重“本色”,讲究“合律”,如《义侠记》,文词力求自然、朴实。其《景阳岗》一出至今原封不动保留。此外,有沈自晋、王骥德、袁晋、冯梦龙等剧作家。
明清之际,剧作家更多,如洪升、李渔等。洪升和孔尚任齐名,有“南洪北孔”一说,代表作是《长生殿》。江南还有丰富的戏曲理论,如王骥德、吕天成的《曲律》、《曲品》,有“论曲的双璧”一说。李渔的戏曲理代更完备。明清时代,江南是全国的戏坛中心之一。
目前,江南戏剧剧种有三百种之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 古老的昆腔
昆曲以产生于江苏昆山得名。它是我国现有剧种中最古老的一种,早在元末明初之际已产生。初称“昆山腔”,它和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同为明代南戏四大声腔。昆山腔最初只是民间小调、清唱,以后经过漫长的发展,才成为昆腔、昆曲。魏良辅、梁辰鱼是两位对昆腔作出极大贡献的人。以后,昆曲流传全国各地,形成南北两派。南昆流行于江南一带,风格清丽细腻。北昆流行于北京、河北一带,粗犷、豪放。昆曲最繁荣阶段,是明中叶至清中叶。此期,昆曲一直以“正声”的姿态出现,执中国剧坛牛耳二百余年。究其原因,一是剧目繁多,作家多为有才华的文人士大夫;二是昆曲流丽悠远,为其他剧种所不及,“听之最足荡人”。昆曲的表演,具有抒情性强、动作细腻优美的舞蹈化倾向。角色分工细,利于演员对人物、剧情的把握。此外,在化妆、造型、服装、道具等方面,昆曲也有一套格式。总之,昆曲本身的综合性、完整性、优美性,是其独占鳌头的根本原因。道光以后,昆曲开始走下坡路。这有多种因素,它本身的贵族化是主要因素。昆曲开始是雅俗共赏的剧种,群众基础好,因此发展快。后来,昆曲剧本的创作,越来越少,越来越雅,曲高和寡。特别是走进清宫,成为宫廷大戏后,路便越走越窄了,终于衰落。其他地方剧种却兴旺起来。昆曲在近代以后,或演变为地方昆曲,或为其他声腔剧种吸收,成为“祖剧”。
(2) 诸腔并蓄的乱弹诸剧种
浙江有“乱弹之乡”的称誉。所谓乱弹,是指在一个剧种中,包含有昆曲、高腔、皮黄、梆子、吹腔、滩簧、时调等。一百年前,流行在浙江的乱弹剧种约有几十个,现在主要有婺剧、绍剧、瓯剧、台州乱弹四种。婺剧原称金华戏、金华乱弹等。主要活动在金华地区、丽水、杭州地区。绍剧原名绍兴大班、绍兴乱弹、绍兴高调等,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瓯剧原名温州乱弹,也有百年历史。瓯剧曲调华丽流畅,伴奏也极为丰富多彩。乱弹诸剧种演出剧目、表演形式差异不大,有“天下乱弹是一家”的说法。
(3) 丰富多彩的滩簧诸剧种
浙江的滩簧有甬剧、姚剧、湖剧。江苏有常、锡滩簧、江阳滩簧等。甬剧又称宁波滩簧。擅长演清装剧及现代剧,采用宁波方言。语汇丰富,语言风趣,其曲调特色是清唱和快速叠词,口语化甚强,生活气息浓;不用大锣大鼓,只用轻巧的衬锣、衬鼓点缀,通俗易懂。姚剧又名余姚滩簧。主要曲调称“平四”。采用余姚话,语汇丰富,曲调变化灵活自由。湖剧又称湖州滩簧,俗称百花戏、本滩调。用湖州方言。
(4) 后起之秀越剧
越剧的历史不长,自形成至今不过八十多年,然而影响却遍及浙江及上海,江苏等地。越剧的发源地是浙江嵊县。越剧由当地民间小曲和“宣卷调”结合而成。越剧最早的雏形是一种自娱形式的歌唱活动。艺人是农民,后来半农半艺,农闲时外出卖唱。其后,模仿绍剧,丢下烟管,以毛竹做伴奏,称“的笃”班。再以后,一些艺人开始组班,称小歌班。1917年进入上海,越剧开始发生转折。进入上海后,为了站稳脚跟,招揽观众,小歌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是道白改用浙江书面语并夹用上海话,吴语地区人都能听懂,观众越来越多了。在唱腔上,吸收了绍剧的一些唱腔,将平稳婉转与高亢、粗犷相结合。其唱调反映出江南地区民间丝竹音乐的特色。在表演上,学习了昆曲、京剧的身段、台步、亮相等形体动作的表演技巧、特别是学习了京剧中的武打动作。这样,越剧通过兼收并蓄,后来居上,成为江南最有影响的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