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清静经》揭示,人为何时常有烦恼?

常清静经》言:"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心,神,欲之间的关系遵循阴阳、清浊、动静的运行规律,欲望的产生同样遵循这样的规律。要理解《常清静经》的心性思想,需要首先澄清"欲"是缘何产生的问题,而在说明这个问题之前,还需要先行考察心和神所包括的意涵。


《清静经》揭示,人为何时常有烦恼?

1、真心与妄心

在人的一身之中,心为神之场所。心和神虽不是同属一物,但二者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在《常清静经》的注疏本中,杜光庭直接指出:"心者,神心;神者,心心"。人对外物的感知来自于心识,神本清静湛然,人心是如此。在《常清静经》中"心"有两层含义:一、心即神之心,指的是"真心";二、与之相对的为"妄心"。《常清静经》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真心"的说法,但是从全文来看,真心的概念是存在于真常,真性,真静以及真道之中的。


《清静经》揭示,人为何时常有烦恼?

2、真动与妄动

心动而欲生。大道以阴阳清浊动静之理运行。心动之"动"也有两重意涵:真动与妄动。真动为清静之道的动静运化,万物因“动”而生,也会因动而静,这是"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中的意涵。妄动不同,妄动因心神触外物,未能完全和谐,所以,本来清静的心神不能清静地运行。侯善渊的注疏中将这种因外界纷扰而失去心神本来清静的情性形容为就如同受狂风吹凌的影响一样。妄动的结果就是元神失位,识神主宰心性。识神接触外物,本来清静之心性也因之随着外物磨荡流转妄动,偏离了先天大道的动静之理。


《清静经》揭示,人为何时常有烦恼?

心因妄动而生妄情,因情而生欲,一旦生欲,对外物的执着就更加牢固,贪求由此而生,从此真心变为妄心,完全落入后天的状态。而这个过程也是循环往复的,所以才会有"长沉苦海,永失真道"。

欲念为烦恼的根源。《常清静经》清楚地指出常人的烦恼无非是欲念。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既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即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长沉苦海,永失真道。"


《清静经》揭示,人为何时常有烦恼?

3、流浪生死的原因

心失清静而妄动,由妄动而起欲念,欲念,于人世为酒色财气,名利恩爱;欲念升起不灭而重重相叠,因而妄心相生,身中之神因妄动而错乱失位。心神失位不安,失去本来清静的状态,由欲念的牵引与外物相接,一旦产生执着,难免对外物之执着而产生贪念。贪念一起必然孜孜于追求身外之物,从而于外物更加执着。求于有形有限之外物,则已然将自身无限的本性,自我设限为有形有限的状态,以及相应的因缘,所以难免有求不得、留不住的时候,思虑烦恼由此而生,环环相续,越陷越深而无有终止。人偏离清静大道越来越远,失却清静而躁浊生,烦恼化苦相续不断。

《常清静经》的欲念与烦恼不仅仅指一般意义上人生疾苦,还是人类共同面对的生存状态的困惑,是关于生命终极意义的提问与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