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20《道德经》第二十章

20《道德经》第二十章

【原文】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译文】懂得道的学问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忧烦了。真心同意与阿谀奉承,外表看起来能有多少差别呢?行善行恶又怎么能明确辨别呢?大家都敬畏的不能不去敬畏!这里面的智慧简直是没有边际啊!

宫廷里的人啊,都高高兴兴地去参加盛宴,去登春台赏景,我却独自淡泊没有一丝不难的征兆,就像婴儿还不知道笑一样。风骨刚健的独自站立而不站到任何一队。众人都有可夸耀的富有,可我却感到自己有那么多的不足。我是多么愚而笨啊!世俗中人都明察秋毫、斤斤计较,而我总是闷声不响、吃亏似无所知,淡定从容就像平静的大海,力量无尽就像无形的长风。俗人都好像知其所以,而我却似冥顽鄙陋的乡下人。我总和这些人不一样啊,我把奉养大道看作是最珍贵的行为。

【经解】本章是得道者的自画像。或者明确的说就是老子的自画像。知道这点,看这章就比较容易了。

        真心敬佩或阿谀奉承,语气可能都一样,这差别到底有多大呢?善和恶不也是这样吗,这两者之间到底有多大区别呢?一件事,到底做的对还是错呢?老子给的答案,社会有大家公认的规则,你按着去做就是了。所以我们经常讲“顺应常理”。外圆而内方,与世推移。按照公认的规则来。秉承内心善的能量,把认为是善事去做,心里无愧就是了。去纠缠到底对不对有什么意义。

      众人像享受盛宴一样,熙熙,吉凶各半,两边意思都有。我却非常平稳 平和淡泊,不论去还是不去,我也没有特别高兴或兴趣的感觉。与众人不同,如小孩未笑一样,独处也是一种智慧与幸福。好像若无所归,因有道之人以天地为家。素富贵行富贵,素贫贱行贫贱。老子在努力地给自己画像,内心无比坦然。

        大家都有剩余,知道的很多,不得了。而我好像不足一样,听人讲,向人学,好问而善学,这样反而每次都会进步。真正聪明有智慧的人,好像什么都不懂,很愚笨不开窍呢?就是这样的混沌。调侃自己,其实是冷眼向阳看世界。对自己还是充满自信,无分别心,得道者不妄加分别的状态。即无差别。

        普通人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认为自己都很聪明,昭昭嘛!有句成语“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俗人才表现出无所不懂,无所不知”,得道之人迷迷糊糊,不是表现那么精明的样子;俗人明察秋毫,一点小亏都不愿吃,都不干,钱钟书先生讲讨小事度量太准确,就矢之大矣。锱铢必较,必失之尺寸。闷闷,得道者朴实敦厚的样子。其实得道者,广博深远像大海一样,风一样大像无形,飘若无止,没有办法掌控和约束。冒似不系之舟,其实系在道上。自由自在,从心所欲而不逾钜。亦如苏子的冯虚御风,渺渺乎遗世而独立,羽化登仙。大家都有归宿,而我还是坚持我自己披葛怀玉,粗陋乡下人的样子。我跟他们不一样。认为我是按道来做的,守道。

      静守内心的准则,心镜澄清,和大多数人追逐的目标不一样,境界不同看得很清楚,看破不说破,就会少很多烦恼。这就是大智若愚,得道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