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论语》微子篇9、10、11

太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太师挚去了齐国,亚饭干去了楚国,三饭缭去了蔡国,四饭缺去了秦国,击鼓的方叔去了黄河一带,摇鼗鼓的乐师武去了汉水一带,少师阳、击磬的乐师襄去了海滨一带,鲁国的整个国乐班子差不多解散了。

鲁国是周公之后,原本是礼乐之邦,孔子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可现在这些乐师宁可去礼乐更加落后的齐国,甚至去了楚国这种蛮夷之地,或者蔡国这样的小国,或者秦国这样的偏远地区,有些甚至宁可遨游于黄河、汉水和海滨也不愿留在鲁国,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鲁国的礼乐文化已经严重衰落,孔子为什么一再希望“放郑声”,估计当时鲁国正规场合已经开始演奏流行音乐了,而这些乐师相当于“国家交响乐团”,你不让人家演奏雅乐而是演奏流行歌曲,人家当然就不干了,所以纷纷跳槽走了。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周公的封地在鲁,但是因为他自己要在洛邑辅佐成王,所以他的儿子伯禽做了第一代鲁公,周公曾经教育伯禽说,君子不会疏远亲人,不会让大臣抱怨得不到重用,故旧不会无缘无故被抛弃,不会对一个人求全责备。

周公是周朝礼乐文化的集大成者,他把君主与他人的关系总结为四条,第一对亲人要亲近,第二要让臣子人尽其才,第三不能嫌弃老朋友,第四对于普通人要宽容。

放到今天,这也就是对于一位合格老板的要求了。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周朝历史上曾经有八位名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他们的具体事迹已经不传,但是从名字可以看出来,这应该是兄弟八人,而且很可能是双胞胎。

他们的名字里自带排行,伯仲叔季。

每一对名字的用字含义也是相对的,达和适,突和忽,夜和夏,随和騧,很明显这些名字是成对起的。

这八位名士估计就跟后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是一个道理,也就是周朝的五子登科,联系前文周公教育儿子,这句话应该是说父母对子女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吧,文化对一个家庭的影响都如此巨大,更何况是对一个国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