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17《传习录》上徐爱跋

17《传习录》上徐爱跋

【原文】

                            徐爱跋

        爱因旧说汩没,始闻先生之教,实是骇愕不定,无入头处。

        其后闻之既久,渐知反身实践,然后始信先生之学为孔门嫡传,舍是皆傍蹊小径、断港绝河矣。

        如说“格物”是“诚意”的工夫,“明善”是“诚身”的工夫,“穷理”是“尽性”的工夫,“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工夫,“博文”是“约礼”的工夫,“惟精”是“惟一”的工夫。

        诸如此类,始皆落落难合,其后思之既久,不觉手舞足蹈。

                    右曰仁所录。

【注释】

1、旧说汩沒,汩没,埋没。旧说,古本《大学》等。

1、断港绝河,指行不通的断头路。出自韩愈《送王秀才序》

2、明善是诚身的功夫: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

3、反身实践,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语出《孟子》。不是向外去讨真理,内省自己的心。真实践,方知真高明。

【大意】

                          徐爱后记

        我因为沉浸在程朱理学中的时间太长了,刚开始听闻先生的教导,真的是惊愕不定,茫然没有头绪。

        后来受先生教导久了,渐渐知道要放在自己身上躬行实践,然后才相信先生的学问,才是真正孔门的嫡传,除此之外,都是旁门左道,断港绝河。

        比如说格物是诚意的功夫,明善是诚身的功夫,穷理是尽性的功夫,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功夫,博文是约礼的功夫,惟精是惟一的功夫。

        诸如此类的说法,一开始时都觉得难以领会,但思考得久了,便会有所领悟,不觉手舞足蹈。

                    以上是在下徐爱所录。

【浅见】

1、《传习录》徐爱所记录的第一部分,为总结,前序后跋。下面开始学习另一位同学陆澄的笔记。本章总结体用关系。格物是用,诚意是体;明善是用,诚身是体;穷理是用,尽性是体;道问学是用,尊德性是体;博文是用,约礼是体;惟精是用,惟一是体。先生主张功夫本体以一贯之,力辟各种支离破碎的学说,只要反身实践,在事上去悟,自然融会贯通。抓住体,实现在用上。

2、顿悟之后的先生,无一不表现出格物格的好,总能正事。正而后有诚,扫荡盗寇,宁王如鼠窃之辈,不难也。因为学问有两类,学物理、数学、金融学等知识,向外求;另外一类学问是良知,便是如此。

3、功夫即效用,实证,或叫道行,武术、围棋、成佛的段位。效用必经过太多的事上验证、显现出来体用关系。比如,成佛,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与限制,夭寿不二,时间没有了,不在意未来与过去的区别。

4、格物是诚意的功夫(检验结果),格物是用,诚意是体。诚恳的心意,使其意念发于精诚,不欺人,也不自欺。一般用于人与人之间相处态度诚恳,真心实意。诚意就在格物(做事、事上验)的过程中,格物,正事也,正事正的越多,比如分享汇报越多,你讲书的功夫越深。即实验(格物)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功夫)。如何知道自己意诚(心修好了?)答案:去做事中诚。正其不正,才算格。

5、明善是诚身的功夫,明善是用,诚身是体。明察事理,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天理准则。“诚”为最难,做到内心诚便会“无息”,没有停息,不再停下修身的脚步,在为善的路上就不再犹豫彷徨,不再迷茫失落,就是“从容中道”,具备了圣人之“体”。

6、诚意和诚身的差别在哪?修身不是在修个体,每个人一定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身,此处是与亲人关系的意思。如齐家是修身的功夫,与亲人的关系修好了,才能做到齐家。再比如,与父亲的关系把握的好,父子之间还他一个仁。与亲人相处的关系合适,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懂得,此便是明善。否则,家庭关系处理不好,外面的事情也做不好!

7、穷理是尽性的功夫,穷理是用,尽性是体。穷:寻求到尽头。尽:深入本源。透彻推究事物的道理,彻底了解自己的本性,探究天地万物的道理,天下的理多了,如何穷得了?其实是一通百通。尽心知性,天命谓之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无招胜有招。我们本有天性在,深入了解自己的天性,万事万物的理便都懂了。

8、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功夫,道问学是用,尊德性是体。尊德性道问学,语出《礼记·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意谓君子既要尊重与生俱有的善性,又要经由学习、存养发展善性。宋代理学家、心学家据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治学与教学路线。朱熹注《中庸》说:“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认为“尊德性”是“存心养性”;“道问学”是“格物穷理”。教人,应从“道问学” 为起点,上达“尊德性”,强调“下学”功夫。陆九渊则认为教人以“尊德性”为先,所谓“先立乎其大”,然后读书穷理。道,实践。尊重德性,最注重明德本身。问学,获得知识。先生认为“道问学即所以尊德性也”。“如今讲习讨论,下许多功夫, 无非只是存此心,不失其德性而已。”

9、博文是约礼的功夫,博文是用,约礼是体。广博的研习典籍,并依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礼者理也,不单指礼节的礼,每个礼节里都有一个理在,然后待人处事无不在理上,这才是博文。博文不是知识学的多,而是经历多,经事多。读书一样,先是越看越厚,第二阶段,书越看越薄,最后变成一句话。约礼,简约其理,否则学而不思则罔。

10、惟精是惟一的功夫,用功精深,用心专一,专心致志。《尚书》有言“惟精惟一”,告诫要把心思镇定下来,一心一意的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像庖丁解牛,梓庆削木。而决定一个人高度的,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能力。精,对每种事情都了解的十分精透,而这个结果来自一,唯一、专一。

11、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修行

有弟子问道:怎样才能做到‘惟精’、‘惟一’呢?

先生说“惟一”是“惟精”的主意(本体),“惟精”是“惟一”的功夫,并非在“惟精”之外又有一个“惟一”。“精”的部首为“米”,就以米来作比吧,要使米纯净洁白,这便是“惟一”的意思。如果没有舂簸筛拣这些“惟精”的工夫,米就不可能纯净洁白。春簸筛拣是“惟精”的工夫,其目的也不过是为了让米纯净洁白。

12、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都是为了获得“惟一”而进行的“惟精”功夫。说白了就是朝着心目中唯一的最高目标须臾不断地努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无论是花十年、二十年乃至一生一世。保持惟精惟一之道,不改变、不变换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不偏不倚,此乃中正之道。

13、真正决定一个人高度的,不是天分,也不是运气,而是严格的自律和高强度的付出。成功的秘密,并不是秘密,那就是不停地做,坚持不懈的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如果你真的努力了,目标明确了,你会发现自己比想象的更加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