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春申君黄歇

《上海地名志》等记载:上海简称“申”也是源自受封于这里的春申君黄歇。 黄歇未封吴地之时,黄浦江也不叫黄浦江,而且这条河由于泥沙淤积,河床过高,一到汛期常常洪水泛滥,老百姓苦不堪言。 黄歇到后,就对这条河进行治理,疏通了河道,筑起了堤坝,

《上海地名志》等记载:上海简称“申”也是源自受封于这里的春申君黄歇。

黄歇未封吴地之时,黄浦江也不叫黄浦江,而且这条河由于泥沙淤积,河床过高,一到汛期常常洪水泛滥,老百姓苦不堪言。

黄歇到后,就对这条河进行治理,疏通了河道,筑起了堤坝,使这条河不再泛滥,造福了当地的百姓。

人们为了怀念他,将这条河改称为春申江或黄浦江,简称申江。

后来, “申”字就成了上海的代称。

黄歇疏通河道,抑制水患,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当地人纷纷以其姓或号为许多山、水、地方命名,如浙江吴兴的黄浦,江苏江阴的申港、黄田港,江苏江阴的君山也叫黄山。

在上海,黄浦江、申江、春申江、黄浦区、黄申路、春申村等,均为纪念这位开申之祖。

黄歇,是黄姓战国中兴时的代表,《史记》特为这位黄姓宗族史的杰出人物立传,但是,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歧义甚众。

黄国灭亡后,有一部分黄国遗民仍然留在潢川故地,坚守已经残破不堪的丘垄家园。

他们由原黄国王族沦为楚国臣民后,并没有完全绝望。

相反,经过300年痛苦的裂变后,他们获得一种新生,开始以普通平民族姓的身份去征服生活,通过征战、仕途、经商、讲学等方式,重振黄姓宗族的声威。

战国晚期,在异军崛起的黄姓家族中,黄歇家族即是这种奋发进取的新黄姓宗族之代表。

邓明世在《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说:\"楚灭黄,其族仕楚,舂申君黄歇即其后。

\"元代黄姓著名文人黄晋在《族谱图序》中也说:\"黄国为楚所灭,子孙仕楚者有黄歇。

\"各家黄姓族谱,也无不说黄歇是古黄国的后代,但关于黄歇的家世、生平、后裔情况,则各种传说不大相同。

关于黄歇的家世,有多种传说,按中湘四修谱,黄歇是春秋时期黄国国君黄企生的第7代孙,其传递世系为黄企生传长子义方,义方传第三子绮,绮传长子宏济,宏济传独子 *** 元, *** 元生二子,次子即黄歇。

但自黄企生至黄歇,其间相差四百余年,而族谱只有6代,这是极不可能的。

其他各谱所记黄歇家世和祖先世系,虽各不相同,但也有类似的错误。

因此,我们只相信黄歇是古光州黄国遗民的后代,至于他的祖先世系,文献不足征,我们今天已不得而知。

黄歇的籍贯,各种族谱也传说不同。

中湘四修谱说他居黔中(今湖南常德市),禾坪谱、潮州谱等说他祖籍湖广武昌江夏县黄鹤乡仁义村,出生在新罗(朝鲜),后返回楚国,仍居江夏;《湖南黄氏世谱》则认为春申君仍居故黄国地,并说:\"盖黄人楚后,其宗族未尝他徙也。

\"我们认为此话虽不全面准确,但说黄歇是光州黄故国人是对的。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只说黄歇是楚国人,未指明楚国何地。

史称黄歇徙封江东,而故宅乃在黄,《广舆记》记载:\"黄歇宅即光州治\",清代于此设立春申镇。

由此可见黄歇是那支留居故地的黄国遗民后代。

伟大史学家司马迁著《史记》时,特为黄姓宗族史上的这位杰出人物单独立传。

但黄歇生平事迹之散见于族谱者,有许多为正史所无。

如福建禾坪、鹳薮谱均记载说黄歇生性豪犷多智,年轻时从新罗游学归江夏祖居地,常游说诸侯各国。

谱称黄歇最切在晋国做官,但仁途发展,不合意如愿,因转而仕楚。

在这里,黄歇的才能得到发挥。

最后挂印封侯,称雄诸侯,成为战国四君子之-。

他官至楚相,封春申君,封地原在黄国故地淮北12县。

后来黄歇改封于江东吴国故墟,即今江苏常州、苏州至上海一带。

于是,黄歇家族也自河南潢川一带东迁至乐吴一带。

大概黄歇当时封地很大,他在这些地方分别设立都邑,派族人管理。

如在今江苏江阴县有君山,也叫黄山,传说即因春申君居此而得名,又有水叫申浦,有地名黄田、申港,也都因此得名。

传说春申君又有别邑在今黄浦江边,黄浦江即因黄歇而得名,因而又名申江。

甚至上海简称为申,旧上海首家大报叫《申报》,也都缘于春申君之名。

春申君后来被刺身亡,而且还被斩首示众。

关于他的葬地,《史记》本传不载,见于地方文献和族谱的传说刚则有好几种。

一说黄歇死后被葬在他的封邑即故吴墟,据《江阴县志》记载,舂申君墓在江苏省江阴县北门外,至今这里仍有墓庐,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说黄歇死后,归葬于江夏县黄鹤乡仁义村,墓向为乾山巽向,夫人李氏墓在其右,为戊山辰向。

此说见于禾坪谱、鹳薮谱、潮州谱、三台谱、岳池谱、武隆谱,威信谱等多种族谱。

诸谱并记载说黄歇与夫人墓前至今有石人、石马、石狮、石象等石刻存在,并有一石,上刻黄歇遗诗一首,极言当时富贵荣显。

湖南的一些族谱又说黄歇葬在古黔中郡开元寺即今湖南常德一带。

我想当年春申君被斩示众,族人不死即逃,是不可能公开举行大葬礼的。

而各地传说的春申君墓,应是黄歇各支后人为了纪念他们的这位显祖而各自设立的义冢。

春申君封吴,为治理苏州作小了巨大贡献,苏州人民为了纪念他的功德,在苏州城内建有春申君庙。

此庙有大殿、戏台等建筑,至今仍在苏州城王洗马巷,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歇的子孙后裔,各种记载很不一致。

有说春申君只生一子。

金溪《双井黄氏谱》记载,黄歇生二子,长子永,次子俊,说黄永一支居故吴墟封地,在此建有\"黄堂\"。

而大多数族谱则说黄歇取妻李氏、姬氏二位夫人,共生十三个儿子:尚、尝、晖、韶、往、擎、向平、曦、荣、安、述、究,家族人丁非常兴旺发达。

黄歇做楚相数十年,肯定是姬妾众多,因而子孙也应很多。

《史记·春申君列传》说舂申君死后,李园\"于是遂使吏尽灭春申之家\",似乎春申君的子孙被杀尽了,其实不然。

因为黄歇的子孙众多,又散处各地,他们在政变后,确实有大部分被满门抄斩灭族,但也有许多幸存者,他们或逃于外,或隐姓埋名,顽强地生存延续下来。

据记载,春申君的子孙,至少有五支幸存并传衍下来:一支为东吴派,如金溪双井谱所记的黄永与吉安双井谱所记的黄歇之子黄堂,应是一人。

前谱说黄的故吴墟,建黄堂,后谱则干脆将其人取名黄堂,说是曾官至会稽太守,黄姓\"四晶黄堂\"的典故即出于此。

这是一支。

另有一支避乱隐居江夏县黄鹤乡,传说是黄歇长子黄尚的这一支,也有的说是幼子黄婉(即黄究)一支,并说这一支即形成后来的江夏黄氏。

还有一支即迁居黔中府的那一支,中湘四修谱因此说黄歇\"居黔中,子孙繁衍。

\"另一支传说迁往中原阳夏,金溪双井谱说:黄歇次子黄俊,迁居阳夏。

而在《元和姓纂》卷3中有这样一条极重要的记载:(氏),《风俗通》云楚相黄歇号春申君,子孙氏焉。

\"可见春申君的子孙中,确实有一支为避祸隐姓埋名,改姓春氏,成为黄姓的一支重要分支姓氏。

此外,楚王熊捍一支,实为春申君的私生子。

春申君黄歇被刺后,黄国的这支最兴盛的的后裔,或遭杀戮,或逃难异国,或改姓隐居,宗族又一度中衰。

《湖南黄氏世谱》称:\"考烈王卒,诸黄避李园之祸,始别著籍\",从此,黄氏宗族又各奔东西,分散到四方另立基业,谋求新的发展和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