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让道教信仰照亮人们前行的方向!


让道教信仰照亮人们前行的方向!

宗教是一种极其古老而又普遍的社会现象。在传统社会里,它维系着整个社会的秩序,论证着社会存在的合理性,意识形态方面更具有垄断地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多元,人们的生活行为准则也变得多元,宗教逐渐退出了社会的中心舞台,不断边缘化。但作为一个以“道”为宗的宗教,作为一种传统的历史文化,道教的许多思想精髓,却如同一种永不消失的真理,影响着一代代人。

鲁迅先生说:中国根抵全在道教。道教作为中国固有信仰已深入大众的生活,所以民间的信仰活动依然普遍。道教既是一种宗教,也是现实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一个社会实体,它在教义中大力倡导中国传统的忠、孝、廉、节、义、信、仁、惠、礼,有着丰富的人文和生活的内涵。

如尊道贵德的教义宗旨、成仙得道的信仰理想、济世利人的社会责任感、慈爱和同的处世方式、顺应自然的行为原则、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清静恬淡的精神境界、抱朴守真的价值取向、性命双修的养生思想、人人和谐的生态智慧。这些思想对于现代人正确树立文化观、经济观和人生观,正确认识自我,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具有启迪意义。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道教的人生价值取向对于现代人励志行事有无疑有了借鉴的作用。道教认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物质利益或个人名利,而是强调以德养生,注重人的道德修养。道教生命伦理学以“劝善成仙”为主题,就是解决人的生命存在、终极关怀的问题。道教劝善的特征是把行善积德和人的生命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生命伦理学,这就是“以德养生”思想。


让道教信仰照亮人们前行的方向!

道教激励人们快乐人生,提高人们思想素质,体现人们生存价值,并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老子在五千言里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告诫人们要像春水哺育、滋润万物一样利益人群而不争名利。很显然,“利益众生”才是道教中最根本的精神,最具体的实践。

随着网络时代的盛行,很多隐秘的,黑暗的事件渐渐浮出水面,人们在网络上热议了很多问题。什么地沟油事件,小悦悦事件,校车事件,炫富事件等等,人们在流行事件中表达着、抒发着各自的情感和看法,正义的呼声一潮高过一潮。看上去,网络的力量是强大的,社会这个大团体也是慈爱的。

然而静下来仔细想,为什么只有当人性践踏下的真面目浮出水面,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才能引起轰动效应?一幕幕的悲剧上演之后,才想起有那么多漏洞需要修补,难道是我们的社会缺少英雄吗?就拿小悦悦来说,她倒在血泊之中的那一刹那,十多名路人经过都漠然视之,袖手旁观。最后还是一位衣着滥耧的拾荒老妇人伸出了缓手……名哲保身也好,亡羊补牢也罢,鲜活的生命已经回天无术。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善良仁爱一点点远离人们的内心?当人类享受着文明成果的同时,又不得不对由此带来的道德、社会、环境等影响人类健康发展的负面问题感到忧虑。我们需要一个真实而温暖的世界,需要人人怀有最基本的道性。道经中说:一切众生悉有道性,称之遍有,种之则生,废之则不成。我以为,道性就是存好心,做善事,利益人群,也就生活道教的宗旨。并不是做点好事,非得大加宣扬,英雄式的引起人们的关注;更不是见死不救,目空一切,连举手之劳也不屑为之的冷漠举动。


让道教信仰照亮人们前行的方向!

在物质生活快速前进的当今,我们的道德水平却在一步步倒退。反思中国的道教,它作为一个重人贵生的宗教,更加重视现实,关心社会生活。既然道教是一种现实的存在,社会就不能漠视它,而道教自身则应当立足所处的现实社会,不断发扬优良教义和优秀传统利益社会人群。

所以,加强道德修养,摒弃恶习,不仅对自身健康有益,更有利于改善社会道德风气,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长生之本,惟善为基”,道教认为,人要长生,除了修炼自己的形体之外,首要的是在道德上行善去恶。道教生命伦理以个人的生命存在价值和意义为出发点,通过行善积德提高生命的质量,延长生命的时间,从而让人活得更有意义。

作为一种富于理想而又积极投入生活的宗教,道教根植于中华传统,已深入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习惯之中。我想,我们应该更多地关心那些值得感动的人和事,把目光放低些,把内心的追求提升起来,在道德修身方面时常反省自悟,从最细微的事开始,做一个平凡的,怀有高贵心灵的人,让道教信仰的种子在体内生根发芽,相信万物都有灵,与人类谐共生;让正能量的光芒照彻天地,犹如幽幽禅河不尽灯,点亮人类前行的方向。

作者:知乎三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