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道德经》帛书版第三十一章:战争,永远都不值得被赞美

帛书版:

夫兵者①,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②。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③。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勿美也④。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莅之⑤。战胜,以丧礼处之。

传世版: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版本差异:

① 夫兵者:传世版改成了“夫佳兵者”,这个“佳”字放在这里有些莫名其妙,所以引起了很多猜测。有学者认为是“唯”字的,有认为是“嘉”字的,也有认为是“善、美”之意的,河上公注本认为是“修饰”的意思,而王弼本这一章是空缺,所以也有学者认为这整章都有可能是后人加的。结果帛书本出土之后,大家才发现这个字原来根本就是没有的,之前还那么费劲去各种揣摩,结果是个乌龙。

② 故有欲者弗居:这里传世版的改动与第二十二章相同,都是把“有欲者”改成了“有道者”,好像“欲”就是洪水猛兽一般。其实《道德经》从来都不反对“有欲”,不反对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第一章老子就指出了“故恒有欲也,以观其徼”,这里的“有欲”就是“将要有所作为”的状态。无论是“为而弗争”也好,“为而弗恃”也好,“无为而无不为”也好,老子对“有为”都不反对,他反对的是强行施加自己的意志,这种妄作之有为。同样的,对于欲,老子反对的是私欲,因此他说“少私而寡欲”,又说“欲不欲”。欲不欲本身就是有欲,只不过是以“不欲”为欲,而“不欲”的“欲”指的正是个人私欲,偏私、主观之欲。至于说“欲”通假为“裕”,“裕”再通为“道”,如此强解就完全没必要了,《道德经》全文那么多道字,又何需独此一处假借别字。

③ 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这句话,在帛书版中上承“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然后引出“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前后成因果关系,表达的是“就算从礼法来看,兵器也非君子之器”。而传世版把因果关系修改了,改成“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因为不祥而非君子之器,巧妙地避开了礼法的问题。为什么要避开呢?大概是因为当时提倡礼法的那些人,却又提倡君子佩剑吧,而老子对此是明确反对的。如第五十三章所说的“盗竽”,就有“服文采,带利剑”的描述,还有“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之说。

④ 铦袭为上,勿美也:为什么兵器非君子之器呢?因为兵器是以锋利为美,便于杀伤为上,所以不要去喜欢它,喜欢它也就意味着喜欢杀人。而传世版把“铦袭”改成了“恬淡”,把“勿美也”改成了“胜而勿美也”,意义相去何止千里。“铦”指锋利,“袭”指重复,二字合用表示“锋利再锋利”,就像我们使用刀具都会不断打磨一样,越锋利越好。改成“恬淡”,则与文义不合,哪有“恬淡”地使用兵器杀人的?“勿美”本来是指不要喜欢兵器,改成“胜而勿美”,就变成了用兵胜利也不要自得,同时与“恬淡”也就配合起来了,可谓用心甚深。

⑤ 以悲哀莅之:传世版改成了“以哀悲泣之”。悲哀是一种氛围,所以用莅之,表示悲哀笼罩的意思,即“哀兵”。而“哀悲泣之”,却变成了情绪,或是丧葬礼仪?“哀兵”之哀,是无声的。


《道德经》帛书版第三十一章:战争,永远都不值得被赞美

直译:

兵器是不祥的器物,大家都不喜欢它,所以想要有所作为的人,不会使用它。君子日常生活中以左为尊位,而用兵打仗则以右为尊位,所以兵器不是君子日常需要的器物。兵器是不祥的器物,使用它只是不得已,它以锋利便于杀伤为上,不要去赞美它。如果赞美它,就是喜欢杀人,而喜欢杀人,是不可能在天下得到成功的。所以办喜事以左边为尊位,办丧事以右边为尊位。偏将军处在左位,而上将军处在右位,说是用丧礼来对待兵事。杀人众多,用悲哀的心情来对待;打了胜仗,用丧礼的规制来处理。

解读: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这里的“兵”,应该是指“兵器”,因为以“器”来称呼,表示器物之属。兵器为什么不祥呢?因为兵器打造出来,目的就是为了制造杀伤的,所以不祥。

“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物是指万物,当然也包括人在内,天下万物没有谁愿意自己被杀伤,所以“物或恶之”。“有欲者弗居”,在第二十二章中有讲过,“有欲者”是指那些想要有所作为、有所成就的人。但凡是想要做事成功,就别去干“物或恶之”的事情,因为你要“用人之力”,要让物为你所用,而如果遭到他们的厌恶,就难以成事了。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居”指的是饮食起居,日常生活,按照当时的礼仪,君子在日常生活中是以左为尊位,而在用兵打仗的时候,是以右为尊位。因此生活与用兵,在礼仪上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在本质上也有区别。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正因为生活是贵生、养生,而用兵是害生、杀生。所以兵器是杀生之凶器,不是常伴君子左右之器,不应该带入到日常生活中。就像我们用于丧葬的物品,也不会在日常生活使用一样。


《道德经》帛书版第三十一章:战争,永远都不值得被赞美

“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勿美也。”从这一段话推测,老子当时的社会,应该是出现了君子佩剑并攀比的风气,中国的所谓十大名剑,至少有八把是来自春秋末期的记载。对于这种风气,老子的回应就是“勿美也”。不要去赞美兵器,因为它是不祥的,代表着杀伤与死亡。即便使用兵器,也只是因为不得已。兵器以锋利为美,以方便杀伤为上,不要去赞美它。

“铦”是指锋利,“袭”是指重复、重叠,二字合用指“锋利再锋利”,越锋利的兵器就越好,所以叫“铦袭为上”。而帛书乙本中是“铦 ”,《集韵》: 悷,很也,用在这里表示锋利的程度。二字合用,也是指“非常锋利”的意思,而不是什么“恬淡”。

“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如果赞美它,是喜欢杀人,因为兵器之美,就在于其锋锐,在于其杀伤性。“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而喜欢杀人,是不可能得志于天下的,就和喜欢强行用兵事争夺天下一样,“其事好还”,容易招来被杀的恶果。

“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所以按照礼仪,办吉事的时候以左边为尊位,办丧事的时候以右边为尊位。而行兵事的时候,是右边为尊位,上将军居右,偏将军居左。为什么呢?“言以丧礼居之也”,说法是,按丧礼来对待兵事,因为每次只要一打仗,就会死伤众多。

“杀人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因为死伤众多,所以用悲哀的心情去面对。即使战胜了,也用丧礼的规制去对待。面对杀伤是悲哀的,不得已的,这才是“哀兵”,因为心中有慈,不愿意制造杀伤。而正是因为心中有慈,才能战无不胜,守无不固,故有“哀兵必胜”之说。而乐杀人者,必不能得志于天下。

道家大师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