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道德经》帛书版第三十章:真正的强者,不会称强于天下

帛书版:

以道佐人主①,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棘生之②。善者果而已矣③,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勿矜,果而毋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④。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传世版: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道德经》帛书版第三十章:真正的强者,不会称强于天下

版本差异:

​① 以道佐人主:传世版改成了“以道佐人主者”,加了一个“者”字,那么主语就成了“辅佐人主之士”,后文讲的“不以兵强于天下”,“果而不强等等”,都变成了在说“士”的所作所为。这就像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一样,传世版也是把这句话改成了“古之善为士者”。可能是为了与《道德经》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呼应,也可能是想通过《道德经》抬抬“士”的身价,不得而知了。“以道佐人主”,以道为“佐”之人主,意思是选择“道”来作为自己辅佐与倚仗的君王。

②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本句见于传世版,而帛书本中没有,为后人擅自添加,当删除。劳健说:“《汉书·严助传》淮南王安上书云:‘臣闻军旅之后,必有凶年。’又云:‘此《老子》所谓师之所处,荆棘生之者也。’按其词意,军旅凶年当别属古语,非同出《老子》。又王弼注止云:‘贼害人民,残荒田亩,故曰荆棘生焉。’亦似本无其语。”(出自高明《帛书老子校注》)

③ 善者果而已矣:传世版为“善有果而已”,表示“善于达到目的而已”,与帛书版表达的完全是两个意思。帛书版“善者果而已矣”,意思是说有道的君王,战争只是为了解决危难,达到目的就停止了。表达的是不好战,不滥战,而不是善于利用战争达到目的。

④ 是谓果而不强:传世版删除了“是谓”二字,这样就与前文“果而毋骄,果而勿矜,果而毋伐,果而毋得已居”呈并列关系。而帛书版“是谓果而不强”,则表示前文所说“果而毋骄,果而勿矜,果而毋伐,果而毋得已居”,统一称为“果而不强”,并非并列关系。

直译:

选择用道来辅佐自身的君王,不会强行用兵事来横行天下,因为恶果很容易落到自己身上。大军所到之处,荆棘丛生。以道来行事的人,即使用兵也只是为了解决危难,达到目的就停止了,并不逞强。达到目的也不要骄傲,达到目的也不要自认为了不起,达到目的也不要自夸自赞,达到目的只是因为不得已,这就是使用战争达到目的而不逞强的表现。事物太过壮盛便容易困顿,这就叫不合于道,不合于道就会早早消亡。


《道德经》帛书版第三十章:真正的强者,不会称强于天下

解读: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以道佐人主”,即“以道为佐之人主”,即选择道作为自己辅佐与倚仗的君王。“不以兵强于天下”,即“不强以兵为天下”,即不强行用兵事来横行天下,“于”是“为、行事”的意思。

“其事好还”,“还”字本义是指“回到原处、返回”,比如我扔一个东西出去,然后这个东西又回到我这里,这就叫“还”。“其事好还”是说兵事不能轻动,因为今天我发动战争去打别人,明天别人就可能来打我。而且打仗是很凶险的事,伤敌一千也要自损八百,更何况一打仗就会耕地撂荒,田地毁坏而荆棘丛生,这些恶果都要自己来承受,这就叫“其事好还”。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选择“道”来作为自己施政纲领、行事方针的君王,不会强行以兵事来横行天下,因为恶果很容易落到自己头上。

“师之所居,楚棘生之”,“楚棘”即荆棘,荆棘丛生也就表示田地荒芜,林木毁坏,这些地方一般只长杂草荆棘。这就是兵事的恶果之一,大军所到之处,遍地荆棘丛生,而民不聊生,对民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道德经》帛书版第三十章:真正的强者,不会称强于天下

“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善者”也就是有道的人,以道来行事的人。这样的人,即使用兵,也只是为了解决危难,达到目的就停止了,并不好战,也不逞强。

“果而毋骄,果而勿矜,果而毋伐”,达到目的了也不要骄傲,因为毕竟是使用战争这样不祥的方式才达到的目,根本就称不上高明。所以达到目的了也不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自认为得计,更不要自夸自赞。

“果而毋得已居,”因为战争只是不得已,不得已而采用了最下乘的方法解决问题,又有什么值得骄傲、值得自夸的呢?“是谓果而不强”,这就是使用战争达到目的而绝不逞强的表现。

为什么不逞强呢?因为“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早已。”“壮”是“强盛、壮大”的意思,“老”是“疲惫、困乏”的意思。所谓“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逞强的结果就是容易困顿而不能长久,会很快消亡,因为不合于道。

道家大师兄